骆家辉、朱棣文联袂访华成绩单
本报记者 花馨 万相辛 北京报道
比起昨日红色的激情,一条蓝色领带让今天的骆家辉多了一份冷静与稳重。
7月16日下午5点半,结束了两天北京之行的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能源部长朱棣文旋即在美国大使馆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中外各主要媒体悉数到场。
两位美国部长此次访华的主题是“中美清洁能源合作”。在总结这两天的工作时,朱棣文用“启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并认为未来的中美合作将是“一段漫长的旅途”。
揭开这段旅途的是中国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与美国能源部于15日宣布成立的启动资金为1500万美元的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三方将在节能建筑、清洁煤和清洁能源汽车三个领域展开研究合作。
与朱棣文相比,骆家辉尽管没收获类似的合作协议,但通过与包括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内的中国高官的交流,他已得到了让自己满意的答案。“中美双方能否加强在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发展、生产、应用上的合作?”骆家辉信心满满,“答案很简单:能!”
“这是美国驻华使馆第一次能拥有两位部长在这里一同举行发布会,”主持人说,“我们深感荣幸。”
此“幸”来源于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转变,更来源于其对中国5500亿美元清洁能源市场的期待。
联合研发
5500亿美元的市场需要各方一起撬动。中国需要更多先进技术,美国看中这个市场的商机。
“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在各项技术上都有欠缺,落后于美国。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迎头赶上的局面。”河北廊坊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技中心总经理丁哲波告诉记者。
新奥科技是朱棣文17日即将访问的能源企业。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丁哲波正在准备明天为朱棣文解说用的幻灯片。
今年以来,中美清洁能源技术合作的步伐开始加快。
2009年5月,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备忘录,决心在未来5年内合作推进碳捕捉和储藏的工艺。
不过,中国科学院外事部郑女士于7月16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科学院同美国的科技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双方尚未建立联合实验室,也没有重大科技项目合作。
气候组织政策与研究项目总监喻捷告诉记者,尽管美国的整体科研能力在世界领先,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在各个科技领域都有强劲的实力。“在风能技术上,(美国)就输给欧洲。”
事实上,作为最早倡导全球合力解决气候变化的欧洲,已在清洁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走在前列。
喻捷进而解释说,不同技术情况不同。即便在某些领域美国技术比较成熟,但在一些新的领域,如太阳能薄膜电池、电动汽车等技术前沿,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发展出一个成熟的技术商用模式。
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商业应用上,各国都在路上,都在拼速度、拼标准、拼市场。
“美国在中国倡导碳捕捉和储藏工艺,但实际上美国也没有这方面成熟的技术,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克服难题。”丁哲波说。
商业驱动
比起科技合作,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更强调企业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的助推力。
“美国的企业可以将先进技术带到中国,可以和中国企业合作,实现双赢。”骆家辉说。
“双赢”是这位商务部长此行中最爱说的词。他认为,美国技术应用于中国市场,有利于中国的技术发展,也能帮助中国实现更多就业,同时美国本土也将因此出现大量工作岗位。当然,在他看来,“双赢”的前提是中国对美国企业的大门敞得更开些。
“双赢”的过程,需要美国企业担起“技术传递”的职责,但“各个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美国手里。”丁哲波说,因此直接展开科研合作或许仍是中国提升技术能力的最好选择。
此外,美国企业一直认为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认为中国对外资投资再生能源的限制以及对进口新能源产品征收的关税阻碍了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纽约时报》7月15日的报道更是据此认为,中国对欧美在华清洁能源市场的发展会设置潜在规则。
对于“潜规则”之说,丁哲波认为,“在WTO的框架和规则之内行事,就是无可厚非的。”
丁哲波告诉记者,在能源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没有IT行业那么严重,“目前主要的壁垒还在于企业希望获得商业利益。”
在抱怨中国市场不够开放的同时,美国政府的出口管制也是众多美国高科技企业不满所在。因为多一项“管制”,意味着少一份钱可赚。
以高温气化技术为例,美国在该项技术上比较成熟,但它确实是出口管制当中的一项。“如果该项技术能够突破出口管制,能够将中国的技术水平推高一个层次。”丁哲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