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们的力量”:用身体的全部感官去感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7日 02:37  第一财经日报

  展览入口,随着人们的脚步声会响起巨大而沉重的心跳声,“你听到的就是你自己的心跳声,通过功率放大器放出来的。”

  周舒

  “这个展览,主要是通过身体感官的创造性转换,来观看、感知身体的感觉。”来自韩国的策展人全丙森(Byeong Sam Jeon)这样解释。

  “我们的能力(this ability)——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日前正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来自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的艺术家创作的21件展品当中,除了对身体感觉的探索之外,更多的是通过科技与人性的新探索体现着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不同的感觉

  这个展览在移师中国之前,曾经在日本和韩国展出过。在全丙森看来,人们的残障只是不同的人之间的不同,“这正像人们都有独特的体形、外貌和个性,人们有时称这些特征为‘缺陷’,这仅仅是差异,而不是毛病。” 全丙森认为,这个展览不只是对残障人士的关爱之作,“在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重新定义他们的社会判断。这些艺术品可以促使人们去打破社会偏见,进而肯定人们的感官差异能力。”

  而这次展览当中很多作品都是对于人的身体的关注,人们不光是单纯地观看,更要用身体的全部感觉去感受,这样能够产生更深的思考。

  “如果您没有胳膊的话,怎样演奏乐器呢?”来自美国和荷兰的几位艺术家在《适应性乐器》当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们的项目有一套复杂的系统,使用摄影机来捕捉人们的表情,再配合电脑和声音合成器。在合成器中设定了音高、音色之后,假如选定自己面部的一个点作为参照点,只要看着摄影机的镜头,哪怕是稍微一点点轻微的表情变化,都会通过这个系统产生不同的音乐旋律。

  “这套装置能够替代以前复杂的传统乐器的演奏动作,你身体特别小的动作都可以用音乐来表达。”艺术家米勒这样解释,这样可以让没有受过音乐技能训练的人们,和身体不便的人们,都可以通过这套设备,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内心。与此类似的是美国艺术家Hye Yeon Nam和Ramaldo Martin制作的《舌头音乐》,在舌头上放置一个感应金属片,头上戴配套的装置,随着舌头和装置两端的感应器的距离发生变化,就能发出音乐声。

  中国的卓凡创作的装置,一样是对于身体的关注:《你,最高的肺活量是……》。“肺活量被看作是人这个生命体体能强弱的标准,它的强大表明人的生命体力乃至攻击力的强大。”卓凡的作品对人的肺活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肺活量不够大,烟雾屏幕中不会出现任何影像,要足够大,才能让自己或者其他人的影像在烟雾屏幕当中出现,但如果肺活量过大,又会让屏幕中的影像随着喷出屏幕的烟雾而消逝。“除了在审美层面上给人们带来新奇感,也暗示观众对自我、他人乃至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卓凡这样阐释自己的作品。

  科技和艺术结合带来的新世界

  人们在最近这些年,对科技的质疑日益增加,科技是否已经侵占了过多的空间?人文和人性是否在科技面前节节败退?在全丙森看来并非如此,他自己也是多媒体艺术家,他认为近年来风头正劲的多媒体艺术当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去的数码艺术虽然注重艺术与科学的和谐,但并不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全丙森认为:“我们的展览里很多作品都在探讨人和科技之间和谐相处的可能。”除了用科技手段来帮助身体有所残缺的人们突破障碍之外,展览里也有很多作品利用科技手段来探讨各种新的可能性。

  展览入口随着人们的脚步声会响起巨大而沉重的心跳声,“你听到的就是你自己的心跳声,通过功率放大器放出来的。”艺术家张小涛肯定了参观者的感觉。而墙上投影出的则是虚拟心脏跳动的景象,从宏观的心脏到微观的血管都配合着你的心跳声音而闪动,有十分诡异的感觉,在张小涛看来,“这是从细胞和病理学的角度来重新看待微观世界和身体的神奇关系。”

  《存在的遗迹》是一个投影装置,在照相机前面停留的时间越长,投影上形成的痕迹就越浓。“重症残疾人和其他活动不便的病人们,在这个特殊的照相机面前能留下比谁都清楚的痕迹,”来自韩国的艺术家Jin Wan Park这样说道。在他看来,“人类在悠久的历史当中只不过是一个微小得不能再微小的点,最终都会消散。”这个特殊的照相机上,人们的痕迹也和历史当中的一样,不断出现,最终消失。

  而来自美国的Haru Ji和格拉汉姆·维克菲尔德(Graham Wakefild)则用投影、触屏、麦克风、摄像头、小型键盘做了自己的“创世纪”:《人工自然:流体空间》。他们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符号学三个层面来表现丰富生动的三维虚拟世界,在参观者摆布小型键盘的过程中,可以自己模拟一个生成中的生态系统,各种细胞随着参观者的手指动作分化增殖,流光溢彩。“在这里,起初就没有有‘障碍’的生命体,观众们用自己的行动创造出来的多样生命体,一开始就没有优势或者劣态。”在艺术家看来,这是一个科技带来的新世界。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