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胡一帆:加州会破产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3日 02:10  第一财经日报

  胡一帆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近发行了延期承兑支票来解决其所面临的短期财务困境。这种情况之前只在大萧条和1992年发生过。多家银行已经表示对这种支票支付能力的怀疑。关于加州是否会破产的猜想随之产生。

  其实,加州破产这个命题并不完全成立。当前局面在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加州预算争议上的政治阻滞。实际上加州是不会破产的,因为美国政府扮演了最终贷款人的角色。加州应能在未来稳定它的负债。

  预算困境成因

  同美国其他沿海各州相似,加州受到此次危机的影响很大,因为房地产泡沫破灭对其影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金融业在加州经济中的比重高于各州平均值。因此这次的危机在两方面沉重打击了加州。

  在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前,加州以及加州预算通常都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房地产市场泡沫。建筑业的繁荣带来更多税收;房价上涨的财富效应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加州的收入。

  然而在危机冲击下,所有这些收入来源几近消失。此外,失业率明显上升,导致社会保障支出上升。加州预算项目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领取食品券的加州居民数量上升了13.8%,而领取失业现金救助的家庭数量上升了5.9%。

  到目前为止,加州的赤字最高达到过400亿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过去五年来支出上升40%所致。

  这样的支出水平很难下调,因为医疗、教育服务支出是导致此种升幅的主要原因。二者分别占加州总支出的28%和41%。从结构性角度来看,导致加州赤字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预算构成情况缺乏透明度。州预算以未来收入假设为基础,通常这些假设都不可靠;而加州较高的税务负担使得应税基础(工人和公司)避开加州,转而选择其他各州;三是为公共雇员提供了慷慨的薪酬计划(工人和退休人士);四是立法程序使任何增加税收的政策变得十分困难。

  加州的各种财政规则和宪制要求预算平衡,然而却缺乏有力的执行力和详细的条款。

  拟议的解决方案

  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签署一项由他与加州立法机构领导人共同起草的计划,以便在为州预算提供资金时削减410亿元的赤字。

  该计划总金额达416亿美元,其中包括:303亿美元用于平衡2009~2010年的预算;113亿美元用于填补2008~2009年的预算赤字、削减149亿美元支出、提高125亿美元收入、从总统经济刺激计划中获得79亿美元联邦资金,以及新增借款54亿美元。

  截至2009年7月初,立法机构未能就如何填补预算赤字达成一致。加州官员表示,由于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为节约资金,加州办事机构将不得不每月休息3天,并且将不得不开始打白条。

  预计加州政府本月将为私人承包商、州销售商、获得退税的人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当地政府打出33亿美元的白条。所打白条的年利率为3.75%。包括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富国银行、花旗集团以及部分区域性银行在内的各银行正在向立法议员施压,以通过警告在周五之后他们不会接受州政府白条的方式来终结僵局。

  尽管如此,这些银行拒绝接受白条也会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各家银行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资金的受益方。但是,如果上述银行拒收白条,则仍有可能存在这种白条的次级市场。有些投资者已经表达了对这种白条的兴趣。各银行可能会用新的信贷额度来代替白条,或者州政府可能会接受以此作为支付税收的付款方式。

  大到不能破产

  美国联邦政府或许将为加州缓解一些压力。加州将从经济刺激计划中接受81.9亿美元。美国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加州总共可能获得634亿美元资金,其中12.3%的部分可能用于平衡预算。约36亿美元可能用于公路建设和改善运输系统。加州也将收到数十亿美元的教育、医疗补助和其他福利资金款项。

  实际上,加州并不会破产。在加州预算过程完全受阻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将充当最终贷款人的角色。

  另外,加州政府对其460亿美元市政债券违约不仅会对加州本身构成负面影响,也会对整个美国构成不利影响,因为这将影响市政债券作为“安全债券”的声誉。为控制系统性风险,美国政府已控制了各大银行和大公司。为应对更大的系统性风险,美国联邦政府没有可能袖手旁观。加州2007年的GDP达18130亿美元,占全美GDP的13%。

  加州经济在未来有潜力稳定负债。加州的经济是多样化的,州生产产值中,10%为制造业,10%为零售销售,6%为金融活动,10%为专业及技术服务(尤其是高科技行业),还有旅游、基建等等。硅谷的活力保证了先进技术强大的研究与发展活动。加州是太平洋地区和美国联系的最大门户。移民潮或可部分解决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的财政困难。

  [作者为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