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吸取前两年政策前赡性不足的教训 警惕通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3日 00:46  中国经济周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 谢太峰

  去年9月以后,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受危机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陷入较严重的经济衰退,我国也面临外需减少、出口下降、经济增速下滑、物价下跌等问题。为了刺激经济、减缓危机的冲击,我国适时出台了包括扩大内需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应当说,经济刺激措施的出台非常必要、非常及时。但与此同时,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未来我国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风险,在理论界也引起了广泛争论。大部分学者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我国经济尚未出现实质性回暖、CPI仍然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笔者则认为,伴随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的实施,加之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迹象和隐忧,借鉴前两年特别是2008年经济理论与政策前瞻性不足的教训,我们应当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保持一份警觉。

  首先,信贷规模的迅猛增长为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

  2008年9月以后,在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深化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继续快速增长,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由“从紧”到“适度宽松”的转型,并在此后短短的3个多月中5次降息、4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硬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2009年又确定了5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规模。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我国银行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迅猛增长。如果照此速度,全年贷款增量将超过10万亿元,货币供应量也将持续高于GDP的增速。尽管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物价负增长阶段,但鉴于货币信贷持续超量投放的现实,再考虑到广义货币M2向CPI的传导往往会有一个18-19个月的滞后期,因此有理由担心,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显然存在很大的通胀可能性。

  其次,财政赤字的扩大也有可能导致供求关系的变化。

  去年9月以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滑,加之为了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我国又进行结构性减税,因而使得财政收入来源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财政支出又大幅增加,这就导致财政赤字惊人扩大。根据2009年的财政收支预算,财政赤字达到创纪录的9500亿元,按照今年GDP增幅8%计算,财政赤字占今年GDP的比重将高达2.93%,距3%的赤字“国际警戒线”仅一步之遥。

  尽管剧增的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增发国债来弥补,但借助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并非如理论界普遍认为的那样不会引起货币和总需求的超量增加。判断增发国债弥补财政赤字会否引起货币过多,要考察购买国债的主体和资金来源。如果增加的国债由个人或企业用潜在货币去购买,虽然不会引起货币供应总量的增加,但却会导致潜在货币向现实货币的转化,货币存量结构的这种变化必然会增加市场上的现实购买力;如果增加的国债由商业银行去购买,其在货币供应方面的效应与增加贷款相同,会引起货币量的同额增加;如果增发的国债由中央银行去购买,则必然伴随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最终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和社会需求的多倍增加。而在财政赤字扩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度扩大的情况下,如果实体经济不能快速回暖,企业生产不能同步恢复和发展,则未来的市场供求就有可能发生与目前的状况完全相反的变化,从而为未来的通货膨胀埋下伏笔。

  第三,食品价格的变化已经暴露出物价形势反转的迹象。

  世界各国通常都用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在我国CPI的八大类商品构成中,食品类占有重要地位,其价格变化对CPI影响也较大。而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物价数据中,我们已经可以捕捉到未来物价形势变化的一些蛛丝马迹。其一,尽管5月份食品类价格仍然表现为0.6%的负增长,但今年前5个月,我国粮食价格却连续环比上涨,上涨幅度分别为0.2%、1.0%、1.5%、0.4%、0.8%。由于粮食是食品的原料,也与许多农产品存在比价关系,因此,粮食价格走势的抬头,不可能不对今后CPI的走势发生影响。其二,从5月份食品价格数据看,猪肉价格下跌幅度最大,环比下降7.3%,仅此一项就影响CPI下降0.22个百分点。但是,猪肉价格的下跌必然会伤害猪农的利益,最终影响生猪的生产和供应。目前的猪肉价格已经大大低于生猪生产的盈亏平衡点。如果这种状况延续下去,就预示着不远的将来猪肉供求关系将出现逆转,猪肉价格将重拾升势,2007-2008上半年由猪肉价格带动CPI上涨的一幕很有可能重演。

  第四,石油等资源类商品价格的上涨增加了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近年来,石油价格大起大落。2008年上半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延续前几年上涨的势头,呈加速上涨态势,至2008年7月11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达到146.20美元的历史高位。此后,油价又一路走低,至2008年12月24日美国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为每桶36.22美元,为2004年7月13日以后首次跌破40美元。今年以来,石油价格又重拾升势,目前已突破70美元/桶。而且,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估计未来石油价格还会继续维持升势。作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不可避免地会加大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其连锁反应有可能增加未来发生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五,国内资产价格的上涨也向我们发出了通货膨胀的信号。

  虽然世界各国都用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但这一指标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对构成CPI的商品和服务类别的选择及其权重确定的偏差,可能会影响到CPI数据的客观性和可信度;CPI构成中因未包含生产资料,故而难以全面反映商品市场的总体供求状况。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分析、预测未来通货膨胀趋势时,不能仅仅局限于CPI本身,还应结合其他指标来判断。其中,资产价格的变化特别是房地产和股票价格的变化就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而且这些指标由于具有先行指标的性质,所以可以较好地反映未来物价的走势。而我国目前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状况则无疑向我们发出了通货膨胀的明显信号。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今年前5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46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5%;销售金额达到1138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5.3%。至于股市,其逆势上涨的势头更加明显,短短的半年时间,上证指数已经从最低点的不足1700点涨至最高超过3000点。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先行指标,资产价格的较快上涨无疑预示着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

  第六,发达国家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刺激经济的政策,也增加了我国发生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由此导致财政赤字大量增加。根据美国政府的预计,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创记录的1.841万亿美元,占GDP的12.9%;2010年的预算赤字虽降为1.258万亿美元,但仍占GDP的8.5%。美国财政赤字再创新高,意味着美国不得不增发国债来筹资,而美联储已经在动用非常规货币政策购入国债来增加流动性。鉴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美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泛滥,很有可能通过利率、汇率、资本移动等渠道向全世界扩散,从而诱发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尽管目前我国物价仍然负增长,但为了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防止经济运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在采取刺激经济政策的同时,也应当警惕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