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1日 03:07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雪枫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演奏名版不再是“匈牙利”、“维格”、“意大利”、“阿马迪乌斯”、“朱利亚”以及“阿尔班·贝尔格”的天下。1975年成立的匈牙利塔卡克斯四重奏团在最近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进步神速,录音精品不断,一跃而为当今世界最佳弦乐四重奏团,这是匈牙利四重奏团的演奏传统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他们演奏并录音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堪比“新境”。

   “塔卡克斯”录制的贝多芬早期和中期弦乐四重奏技艺精湛,诠释精彩,表现惊人,一举夺得2002年和2003年度《留声机》大奖和格莱美大奖。这种情况实不多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塔卡克斯四重奏团演奏的贝多芬已经取得当代最佳版本的权威地位,贝多芬在21世纪的演奏标准亦就此得到确定。

   贝多芬“晚期六首四重奏”录于2003年11月,2004年下半年上市,《留声机》、《古典唱片评论》、《古典广播》等西方古典音乐杂志无不给予极高评价,几乎没有悬念地获得当年《留声机》大奖中的“室内乐奖”。

   塔卡克斯四重奏团对贝多芬的解读力求在新的逻辑系统内的准确,在探讨各种分句的可能性之后,选择出最接近音乐本身发展脉络的格式。我不能确定怎样的演奏才算是反映贝多芬的原意,但是我感觉到这个演奏使一切变得有序,内外结构更加清晰,理性的血肉栩栩如生。六首晚期四重奏此时不再晦涩难懂,因为所有乐句、声部、音符之间的关系从来没这么清楚过,我从中体会到了密度极大的深邃,却并不妨碍我一层层探究下去,虽说深不可测但路径畅通。

   如何解释塔卡克斯四重奏的异军突起,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演奏的乐曲同其他著名的四重奏团演奏的版本进行比较,当然比较的对象并不包括已经不存在的老一辈组合。在“意大利”、“梅洛斯”、“阿尔班·贝尔格”、“埃默森”、“东京”、“瓜奈利”、“克利夫兰”等当代以演奏贝多芬见长的四重奏团面前,塔卡克斯的优势可以总结为:率真而不浅薄,知性而不枯燥,娴熟而不油滑,准确而不机械,深邃而不晦涩……还有它的音色:纤美,素雅、饱满,健康。还要谈谈这套唱片的录音效果吗?那绝对是弦乐作品的示范级录音,特别是大提琴的位置,在很多版本的录音中都很难解决,定位模糊,似被雾霭笼罩。但是在这个录音里,大提琴的聚焦非常确定,与其他三件乐器取得的平衡感也无比恰当。一句话,对这套唱片,我除了一遍接一遍地聆听下去,几无话说。

   在诠释贝多芬的四重奏团里,来自德国的“哈根”比塔卡克斯年纪更轻,但演奏水准决不在其之下,而且呈现出日益炉火纯青的态势,他们虽同样一步一个脚印,却是越走越快,越走越稳健。他们近年的录音是舒伯特、贝多芬、海顿、莫扎特,甚至巴托克齐头并进,在每个领域都佳作迭涌,获奖连连,令人称奇。

   我的耳边刚刚还在回响着哈根四重奏娇媚怡人的莫扎特、乐天质朴的海顿,马上就听到了晚期贝多芬的果敢与晦涩。在将哈根四重奏的贝多芬仔细聆赏数遍之后,我还是不能将其与留在脑海的莫扎特与海顿联系起来,这怎么会是一个四重奏团几乎是同时期发出的声音呢?如果是在听一场音乐会,将几首不同作曲家不同风格的作品放在一起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现在的录音效果那么好,音响器材也很争气,只要稍微安静下来听,扑面而来的全是细节,而最终征服人的也是细节,从演绎到音效,细节其实就是在考较这两点。op.127和 op.132两首恰好是我最喜欢的贝多芬晚期作品,独立性和怪诞性都非常突出,应当是经常陷入幻觉的贝多芬想象力逸出边界的产物。我的这种感觉如今被哈根们如此直接地演奏出来了,那虚幻,那轻松,那声音的袅袅上升,漂浮在云端之上,周围被薄薄的透明的东西缭绕,像梦境一样无从把握。如果把这种声音和“阿马迪乌斯”、“阿尔班·贝尔格”或者“梅洛斯”稍做对比,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徒劳,几乎没有意义。当后者粗声大嗓地在抒发浩然正气的时候,哈根们已经在神态放松地细细享受贝多芬为他们写下的匪夷所思的音符了。在所有晚期四重奏的版本里,只有哈根们才把内在宇宙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只要一想起这种美是贝多芬一直孜孜以求的或者说在晚年心灵中自然而生的,而年轻的哈根们又那么虔诚那么忠实地将其表现出来,我就感到一丝触及非真实世界的温暖,甚至恐惧。如此反复地听,反复地感觉,再反复地慨叹:多么博大精深的贝多芬!多么了不起的我们的同代人,他们终于将诠释和解读贝多芬的意境更推进一步,这不是我们应当引以为荣的么?

   贝多芬: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op.127

   A小调弦乐四重奏,op.132DG 00289 477 5705(75’·DDD)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