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G8忽略超主权货币议题 中国调整货币体系步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0日 21:55  华夏时报

  中国调整货币体系多元化步调

  本报记者 王晓薇 北京报道

  7月10日,为期三天的八国集团(G8)会议以及与五大新兴市场国家(G5)对话会议在意大利拉奎拉闭幕。在经过了近14场的多边及双边会谈后,G8与G5发布了第一份联合声明。但在这个融合了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多方意见的声明中仍然沿袭了G20国集团此前在4月伦敦峰会时关于美元问题的态度——即承诺避免各自货币的竞相贬值,同时将努力推动一个稳定运行良好的货币体系,而对于此前几度引发市场关注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议题,峰会却再次给予“忽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缺席也让这一议题的热度暂时降温。

  中国外储多元化手法有变

  如果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缺席此次峰会是一个意外,并不能成为此次峰会“忽略”超主权货币议题的主要佐证,那么将此前举行的伦敦G20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与此次峰会上中国对待超主权货币的态度做一比较,则从中不难看出市场产生如此预感还是有其现实依据的。

  伦敦G20峰会是在美国公布回购3000亿美元国债,引发美元指数创下广场协议以来最大跌幅的背景下召开的。面对美元贬值这一既成事实,中国政府给予了猛烈的抨击。从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连续发文阐述超主权货币思想,到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态加快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再到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提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议,中国官方的强烈表态使得美元霸权承受巨大压力。会后,即使在G20国家领导人达成全球将投入2万亿美元用于刺激计划的重大利好下,美元兑欧元仍然大跌了近300点,美元指数跌破85关口。也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美元便患上了“超主权恐惧症”。

  在随后的金砖四国峰会上,代表新兴市场主要力量的四个经济体再一次引发了美元的“超主权恐惧症”。俄罗斯与巴西减持美国国债,俄罗斯总统与财长之间对美元地位的一贬一褒以及峰会是否会把超主权货币讨论纳入会议议题都成为了市场炒作美元汇率的关键因素。在几番敲打之后,金砖四国最终对美元采取了温和态度,并没有在联合声明中给予外汇储备是否会多元化的确切说明。

  而在这次G8+G5峰会召开之前,中国则对美元的“超主权恐惧症”开始了安抚行动。在6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9)》中正式提议创建超主权储备货币,瞬间引发美元指数下挫0.8%后3天,6月30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国际清算银行大会上表示,中国的外汇储备政策相当稳定,不会发生突然的变动。在中国官方的“肯定”下,美元指数上涨了0.4%,回升至80点上方。但仅一天后,路透社关于G8峰会将探讨超主权货币问题的报道再次引发了美元的跳水,随即中国方面做出并未有此相关消息的表示,美元才重新企稳。10天后,7月7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出面对“紧张”的美元再次进行了“慰问”。何亚非表示,创建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目前只是学术界的讨论,不是中国政府的立场。“美元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储备货币。”对于这种来自中国官方的对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定性结论市场报以了热烈的反响,美元指数在几分钟内便急升了0.5%,逼近两周高点。

  从猛烈抨击到温和敲打再到极力安抚,中国政府对于如何达成货币体系多元化的手法出现了变化。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三个阶段

  中国变化手法的同时也得到了参加这次峰会大部分国家的认同。包括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巴西总统卢拉等在内的大多数与会领导人也都作出了美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将是无法替代的表态。他们已经把建立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目标寄托在了最有可能成为新的国际储备货币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上。而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则成为了中国政府此次手法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超主权货币其实比较异想天开,根本不具备理论和现实的基础。货币多元化才是中国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正确目标。多元货币体系的隐含之意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并非是要取代美元,并非是要挑战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而是要间接地改变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而毫无约束的霸权地位。”

  他介绍说,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在周边地区实现次区域化,然后在东南亚和中亚以及南亚、东北亚部分地区乃至南美及非洲个别国家实现区域化,最后是全面实现国际化。而在完成这三个阶段的同时,人民币也要实现国际货币本该具有的计价/结算、投资和储备功能。只有当这三个阶段和三个功能同时具备时,才算是人民币真正完成了国际化的转变。而我国目前与贸易伙伴之间所建立的货币互换以及货币结算只是为完成第一阶段做好了基础准备工作。

  在此次峰会的G5领导人会见后,巴西总统卢拉表示,未来有可能会在G5内部进行贸易结算时使用各自本国的货币。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日前表示,人民币最终将会与美元、欧元一样成为国际货币,但是这样的一个新型货币体系的建立将需要花费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课题组做出的预测数据,如果以美元国际化程度为100来计算,那么欧元的国际化程度为40,日元为28.2,而人民币只有2。在这个由2到100的悬殊距离里,人民币还将不得不面对包括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中各种货币的汇率机制如何设置,如何管理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货币政策对外的影响以及资本跨境流动带来的各种风险等问题的困扰。

  曹红辉也向记者强调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与中国金融体系不断发展、不断深化、不断开放相关联的一个过程。人民币的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中国政府也应该有相应的政策与心理准备。

  在经历了三次世界性会议的思想碰撞之后,中国政府关于金融民主化的目标依然没有改变,但是关于国际金融民主化的步调已经开始有所调整。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