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球智库交流有利降低国际协调成本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9日 05:25  时代周报

  王晓林

  7月2日至7月4日,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开幕。

  此次峰会规格极高,全球100多家智库、数百名各国政要、诺贝尔奖得主、全球500强CEO聚集一堂。

  智库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作为决策者决策依据的主要提供者,智库存在已久,历朝历代君主或地方官员行事决断也多依靠自己的智囊团。近如中兴名臣李鸿章虽出身进士,但职业生涯也是发迹于曾国藩的幕僚师爷群中,那一群群食主之禄担主之忧的幕师团队便是今天智库的祖师爷。

  古往今来从东到西的政府智库做的事都差不多,就是为决策者提供当前形势的准确判断;建议不同的政策工具怎么搭配;对不同的政策工具的力度进行模型处理。

  但现代意义上的智库绝不等同于幕僚或过去的师爷。由于当前社会对决策的专业化及综合性考虑要求均越发严格,所以任何一项政策的产生过程都是多环节、多方面配合和博弈的结果,一个只为“自家老爷”计利的师爷显然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而且,科学化、民主化对于公共政策的出台过程而言,已是公认必须被尊重的价值目标。

  所以,智库在提供解决方案时决不能局限于狭窄的“恩主”的眼前利益,须将眼界放宽放长远,以研发储备性政策从而为决策科学化做技术保证,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服务于不同国家政府的智库在进行同一课题的对话时,才更易取得共识,最终使得决策者们在谈判过程中减少磨擦,顺利通过合作协议。简而言之,智库间的充分沟通减少的将是各国政府间的合作成本。

  现实中,各国智库之间的存在形式差异较大,国外大量的智库是非官方、非营利机构,相对独立性较强,拿政府钱的机构比较少,大多是富人设立的基金会承办;而东亚的智库比较依附于政府,跟政府的关系更密切一些;或者依附于大企业的比较多。

  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在中国超过2000家智库中,真正有影响力的仍是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为代表的官方智库。这种客观事实使得东西方智库在本应属于同行的交流中,存在一种民间与官方对话的错位感。

  也正是如此,本届峰会的主办者—刚于3月20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便被认为是中国智库改革的一种趋势。该中心属社团民间组织,经费全靠自筹。为了筹集研究经费,该中心成立了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交流基金,其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是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交流基金董事会,董事会成员暂由中外著名企业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及各界社会贤达人士组成。

  虽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被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评价为“中国智库体系的变革刚刚开始”的代表产物,但毕竟成立时间尚早,不好妄断其未来,但类似博鳌亚洲论坛这样成功的非政府、多领域、高层次对话平台已从一个侧面向我们证明,发展中的中国需要一个与世界进行沟通的平台,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技术上采用何种形式使交流更能高效、更从容地完成这一目标,也是值得考虑及研究的。

  面对交流与沟通的迫切需求,我们是拒绝改变仍保持万佛朝宗的心态,还是勇于改变示人以更易被接受的方式,或许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所要办的是一场正襟危坐的、枯燥的会议,还是一场气氛活跃的、充满碰撞的聚会。

  作者系《时代周报》评论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