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外抄底 中铝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7日 02:18  第一财经日报

  去年2月开始,中铝集团首次大规模海外出征历程,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大片。电影的结尾让我们感到了一些遗憾。中国企业这次海外扩张遇挫带来的教训是什么呢?这又能给未来的海外收购点亮怎样的明灯呢?

  何帆(财经评论员):这是一场没有感情基础的谈婚论嫁,失败也在预料之中。并购双方各怀心思,中铝最想力争的是铁矿石的营销权益,但是对于力拓来说,这是最不愿意触及的一个底线,我想这可能是最后失败的一个根源。

  中铝最大的失误可能是目标暴露得太早,而且方式过于直白。当中铝第二次想要收购力拓的时候,一下子把195亿美元拍出来,别人看到的不是你很有实力,而是感觉到压力,感觉到威胁。所以,到5月份的时候,澳大利亚外资审查委员会,把原定30天的审查时间,一下子延长到120天,时间一延,就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攻守之势就改变了。

  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汽车企业遇到很多阻碍,比如美国贸易制裁,禁止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去,日本企业悄悄到美国国内投资,非常谨慎,包括雇佣美国当地工人、当地经理,等到时机成熟,发起营销攻势时毫不手软。日本的汽车变成了“全球霸主”,跟它前期等待时机,有很长的一段潜伏时间,是有关系的。

  夏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并购事件看,我们也要讲一点策略。毕竟人家总认为你是国有企业,是国家控股。所以,国有和民营企业能不能一块出去,甚至民营企业出去,政府给予并购贷款支持呢?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或者港资等,在香港成立一个股权收购基金PE,用这样的形式出去收购,对于挡住一些金融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相对可能要好一些。

  从教训角度说,我们在并购技术、策略上,经验太少。我曾经跟一个美国企业高管谈到,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是工商银行提供并购贷款,你们完全是保护主义,他说,不,你们有政府支持。我说,如果并购贷款有工商银行,也有花旗、汇丰等,是不是可以?他说,如果这样就可以。这说明我们有些微小细节、策略,不熟,当然也包括一些法律风险,甚至于文化、宗教,更有整合的问题。

  乔治·索罗斯(LCC索罗斯基金会董事会主席):我认为中国得到的经验是,应该更多地鼓励那些独立企业和独立投资人去海外投资。

  王庆(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从国家整体战略讲,对并购国外企业的行业以及区域分布做战略性规划。中国缺乏的是自然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企业应该利用机会,尽量收购和获得一些国外生产自然资源、大宗产品的企业的控制权。

  (本稿文字由CCTV-2《今日观察》提供,本报为合作媒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