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六年喧嚣 百联两华并购落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4日 15:11  中国经营报

  喧嚣6年的并购案终于尘埃落定。

  6月29日,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联华超市(0980.HK)发布公告,联华将以4.92亿元人民币收购同为百联集团旗下的华联超市。这一举措标志着百联集团超商企业的重组整合将全面启动。

  而即将开始双品牌运作的百联集团是否能够快速发挥协同效应,从而引发行业洗牌,一切还在进行中。

  漫长的并购

  这起合并是国内商超界最大的一起并购。根据百联集团公布的并购协议可以清楚地看到,联华超市将有条件同意以4.8883亿元人民币,向百联集团收购华联超市的99.4%股权。与此同时,联华超市附属公司上海联华超市发展有限公司有条件同意以295.0693万元人民币向百联集团的附属公司百联置业收购华联超市0.6%的股权。收购完成后,华联超市将成为联华超市的附属公司。

  百联集团董事长兼联华超市董事长马新生透露,此番联华超市以现金支付的方式收购华联超市的全部股份,旨在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收购后的各项效益,避免摊薄现有股东的权益,让支持联华超市的股东们可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回报。

  联华超市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超商企业,据中国连锁协会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该公司以超过500亿元的销售规模和3932家门店规模连续12年排名中国快速消费品连锁企业百强第一。华联超市拥有门店总数1396家,其中加盟店1183家,直营店213家。

  两家超市的并购传言始于6年前。

  2003年4月,《中国经营报》记者曾亲历百联集团有限公司的正式挂牌仪式。这家新成立的集团公司由友谊集团、华联集团、一百集团和物资集团组合而成。华联和联华同属百联集团旗下。这两家超市都曾是上海的龙头企业。华联超市曾是沪市上市公司,联华超市则于2003年6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2003年9月,百联宣告成立8个事业部,其中包括超市商业、百货、生产资料、专业专卖、购物中心、房产置业、物流、综合业务等(此后8个事业部中的6个逐渐与具体法人企业合而为一),被誉为中国“商业航母”的百联集团开始了漫长的重组过程。2006年,通过与新华传媒进行资产置换,华联超市完成退市,业内人士称此举为联华超市重组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联华超市新闻发言人孙明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称,未来两家超市将会保持双品牌运作,而具体整合动作将会在交易完成后进行。目前,两家企业的采购和后台运作还是独立的,但可能今后会对华联的管理人员和架构等方面进行调整。而至于组织架构、门店以及供应商的整合推进时间表,孙明称,联华内部已有初步的时间表,但具体时间要以联华超市的公告为准。

  协同的鲇鱼效应

  长久以来,作为沪上知名商超品牌,联华和华联并驾齐驱,前者多以直营店为重点,而后者的强项则是加盟。按照2008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联华超市收购华联超市后,门店总数将大幅提升至5268家,其中标超门店达3184家。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称,这一整合倘若得当,将会增强中资商超品牌的竞争力,在长久以来外资占主导地位的商超领域,推动未来竞争格局的改变。“在‘购物中心化,百货商场化’方面外资已经先行了一步。”齐晓斋说。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孙明的认可,“我们希望能够使民族品牌得到很好的整合与发挥,形成更好的合力,也有更多竞争的筹码。”

  而来自行业分析师的观点则认为,伴随着双品牌在长三角地区的强化将加强联华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从而提升并表后的毛利润。

  至于采购的协同优化效应,分析师认为,最早也需到2010年才能全面显现,原因是供应商们的协议已经在今年4月份续签过。但是《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便如此,一些供应商已经为来年的续签协议开始做准备。江苏省吴江市一位为华联超市提供部分轻纺产品的供应商被私下告知,下一年的采购协议很可能就是双品牌同时采购,供应商若能提供更为物美价廉的商品则会赢得数目更大的采购合同。“不知道是不是打算向家乐福或沃尔玛看齐。”上述供应商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据华联内部人士称,从2003年传出两家超市开始整合的传言始,百联集团就知道这是个复杂的过程。虽属同一集团,但两家都是沪上的知名品牌,谁也不服谁。该怎样融合,进度怎样,以及各方面资源如何重新配置等,都是棘手的问题,“没人能保证合并之后一定是有很好的结果,而最关键的在于谁对合并的不良后果负责?”该人士说,这些问题如今仍未完全解决。

  “收购华联超市以后,通过资源整合,继续深化强店战略,利用联华和华联双品牌的市场策略,大幅提高规模经营优势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向长三角地区二三级市场推进,保持和巩固领先的市场地位。”在发布收购公告当天,马新生如是表示。

  而实际的情况是,在长三角地区甚至一些不起眼的小镇上,“上海华联超市”的身影也随处可见。业界人士认为,虽然这可能只相当于在上海的社区店,但这种遍布各地的华联超市也起到了“购物中心化”的示范作用。

  但如今在国内的大卖场竞争格局的竞争中,外资商超已经走在前面,沃尔玛和家乐福等外资品牌扩张的战场已经开始由一线城市深入到中国的二三线城市。联华与华联的双品牌运作很可能会带给它们一些震撼,甚至会引发行业竞争格局的洗牌,包括供应商在内。当然,前提是双品牌的整合有效,这是马新生现在要思考的问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