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商 灏
备受舆论瞩目的中国与国际铁矿石巨头的长期协议铁矿石价格谈判,最近陷入僵局,紧随其后的,是中国钢价继续上涨、中国A股沪指突破3000点大关。而大量囤积的货源更反映了市场对谈判前景的悲观预期和对经济前景的乐观期待。但我们所需要探究的最严峻问题是,如果这轮谈判一定避免不了必败无疑的结局,我们能否不再输掉下一轮谈判?
毫无疑问,目前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涉及到大宗商品的产业链已是金融化的产业链,在存和炒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交易性的投机市场。其中的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和其他衍生品交易,决定着商品价格的走势暴涨暴跌,代表着未来的预期。由此我们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实体经济的需求并没有大幅增长,囤积的铁矿石和钢铁制成品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即中国总在铁矿石谈判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更多更重要的原因恐在于对铁矿石价格走势的判断出现失误:在稍早时候没能把握住较低的价格,现在恐怕又面临在高点定价的风险。
另一方面,倘若追寻铁矿石价格谈判5年屡战屡败的悲壮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谈判桌边,如何彻底改变铁矿石市场价格谈判的长期惯性,如何打破国际铁矿石生产的垄断局面,如何统一用户各方利益并在谈判时共进退,问题始终难决。往往尚未开谈,输赢已定。
如今,在中国经济被认为是趋向回暖的背景之下,钢铁市场复苏,钢材价格上涨,铁矿石现货市场交易活跃,国际铁矿石巨头吊诡地试图充分利用中国对铁矿石现货的需求量持续增大且进口无序的局面,谈判时表现更加强硬,中钢协却认为今年铁矿石是供大于求的行情,因此看跌价格,而其谈判筹码实际上已被不断增加的进口铁矿石现货所吞噬。由此看来,中钢协谈判获胜的最佳时刻或已过去,其“负隅顽抗”的最坏结局可能就是铁矿石现货价格大涨,超过了长协价33%的跌幅。当然我们期望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明年铁矿石价格又将呈现怎样的变数?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相信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只会增多,这意味着,中国钢企与国际铁矿巨头谈判还会持续下去。但我们却不愿看到,在铁矿石定价权上,中国钢企永远被动。中国必须增强在铁矿石市场中的博弈力量,必须在谈判桌前拥有实实在在的“杀伤性”武器。
我们已不可否认,铁矿石谈判背后有若隐若现的“资本炒作”扭曲了它的正常价格机制,中国钢厂无节制的产能扩张与中国数百家贸易商无序的铁矿石进口,客观上放大了“资本炒作”的力量。
因此如果我们在铁矿石谈判中仍然依赖“讨价还价”的砝码,而无视三大铁矿石巨头使用具有杠杆效应的金融资本炒作在短期内撬动铁矿石现货价格,我们仍将面临失败。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新的对策思考,必须遏制今后铁矿石谈判背后的资本炒作,必须让三大巨头回到“产业思维”的道路上来。
为此,政府应要求大型钢企在铁矿石销售上兼顾中小钢企的利益,同经营,共患难,形成合力一致对外;同时,或应加快中国钢企的合并力度,形成屈指可数的钢铁巨头,形成谈判的统一口径;并且,主管部门或应进一步缩减铁矿石进口资质企业,解决内耗问题,最终形成“共同对外”的和谐局面,从而得以真正做到“以量换价”,避免内耗。而长远来看,这也有利于将铁矿石进口资源纳入统一管理,有助于控制中国钢铁产能的过度扩张。
尽管接下来的谈判中国或仍处于很不利的地位,然而,如果我们手中的筹码运用得好,依然能够争取到最大利益。比如铁矿石库存充足是中国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最大的有利因素,比如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在铁矿石谈判中中国的利益虽未必会受到很大损害,但作为一个铁矿石需求大国,在全球铁矿石总体仍是过剩的状况下,如果在制定行业经济政策时,不把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置于视野之外,并积极改变垄断型企业的运行机制,让这些企业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如果那些依赖海外市场的大型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来完善运行机制和决策机制;如果能够转变国际采购模式,构建国际采购联合体,以整体力量加重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谈判砝码,并提高采购透明度,以利于保持供求匹配;如果能以更快的速度和规模走出去,直接在国外建立原材料和能源基地,我们必将拿到谈判的更多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