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银
中石油上周对瑞士Adaax公司发出收购邀约之后,又通过与BP的企业联合体成功竞标伊拉克南部地区的鲁迈拉(Rumaila)。胆大者为其叫好,胆小者忧虑其风险管理意识。为什么每次听到中方在海外资金额度巨大的竞购案,就会有人坐立不安?并非看官们将海外的经济动物们都阴谋化了,而是太担心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是否成体系。
兹事体大,中石油必然做过详尽的风险评估。首先有政治地缘的风险。鲁迈拉油田地处伊拉克与科威特的交接地带,属于迪亚拉省,近年暴乱较多。投标公司出于对伊拉克动荡局势担心从而对伊拉克政府所提出的“共同管理”条款产生疑问,并不出奇。更何况,原油供应、销售等相关方面实质上并不完全控制在伊拉克手中,也不完全受欧佩克控制。
作为上市公司,中石油还必须考虑盈利的风险。在竞拍中得到的报酬比较低,对其未来在伊拉克的经营尤其是盈利将或多或少地产生不确定因素。
鲁迈拉油田的产量由现在的每天110万桶,如果根据协议,即使中石油把该油田的日产量提高到设定的每日280万桶这一令人头晕的目标,每年也只能赚取2.01亿美元,以该集团2008年的利润281亿美元计,约占不到0.007%。
中石化和中海油的放弃,以及伊拉克余下7座油田的流标,都可以看出其他企业对风险的判断是如此一致。而且,这次竞标的影响仅限于中石油,对其炼油、石化等业务或许会有积极效用,而不会对国内国际的原油市场产生太大影响,更不会缩小中美从中东引进石油的价格差距。
中石油所谋何在?但这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走出去”,而应该理解为中石油全球投资组合的开始。上一轮全球资源开发中,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道达尔等国际石油巨头基本已完成各自的全球投资组合,不单划分了各自的石油资源势力范围,更由此建设起自己的中游炼化及下游销售的产业链条,错落地盘剥着全球石油资源。
完成了全球投资组合的石油公司几乎都是上下游一体化、业务遍布全球。正因为它们的全球投资组合相对成熟,对于收购新的油田项目才会如此挑剔,会更多考虑到对现有的投资组合是否能够形成互补或替代,优化已形成的投资组合。BP此次联合竞标,也有着补充其在中东布局的战略意义。
始于安昆时代(创始人时代),壳牌就已经在布局全球投资结构。投建在巴西的销售网络以开拓南美油品市场;通过对炼厂的出售、关闭或合资等多种方式调整在北美和欧洲的资产;在亚洲的日本和中国建立合资厂以加强公司在亚洲的地位。此外,还通过收购AGIP公司在非洲的资产以及加强在南非的业务来巩固在非洲的地位。
上游投资安排中,壳牌还主要在深水区、尼日利亚、里海地区以及独联体国家开展油气勘探与生产业务;在储量和产量的接替战略上,首先将重点放在现有油田的扩边上,其次是老油田的挖潜,最后才是在边远地区进行勘探。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大石油公司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回报水平各不相同。规避风险的办法之一,正是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从5月的入股新加坡石油公司,到6月洽谈进军欧洲炼油领域,到收购瑞士Adaax公司,试图购买西班牙Repsol YPF石油公司位于阿根廷的资产的控股权……如果希望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个负责的股东,那么就需要让中国在世界上购买股份。而中石油已经有意识地开始了其全球投资组合的惊险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