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楼市走势取决于信贷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3日 03:0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田新杰

   7月1日,上海社科院的一位房地产权威专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但该专家不愿透露具体身份和姓名,该专家强调,“作为社科院人员,职责是为政府决策咨询服务。”

   这位上海社科院专家指出,对房地产相关问题的判断和分析,应该把它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去探讨,仅在房地产产业范围内去讨论模式、泡沫或其他关键词,是很难获得正确认识的。

   或许,这位擅用数学方法分析宏观经济出身的社科院专家,其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分析和判断,值得各路房地产业内人士共享。

   《21世纪》:2009年第一季度末开始,国内房地产市场在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后,出现触底反弹的迹象,并随着新一轮开发商“融资-圈地”潮的兴起,逐渐升温,甚至在不少指标上创下了历史新高,尤其是上海房价,再次飙升。是否意味着新一轮房地产泡沫已经出现?

   专家:局限在房地产这个行业里去讨论泡沫,是没意义的。我甚至可以说,房地产并没有泡沫可言,只有金融才有泡沫。金融信贷迅速膨胀扩张,就会产生泡沫。由于房地产业本身的金融特质,尤其是通过信贷,金融泡沫就会传导给房地产,出现房价、地价上涨等情况,确切地说,是金融泡沫在房地产领域的表现。

   《21世纪》:以上海为代表,这一轮的房地产快速上涨背后的经济逻辑是怎样的?

   专家:首先是金融信贷迅速膨胀,资本大量增加,产生了普遍的通胀预期,导致资本寻求房地产等不动产作为避险工具,投资启动。可以说,通胀预期导致了房价上涨,加上后市银根继续松动的普遍预期,房地产热是必然的。其次是供求关系紧张的因素,去年整个上海市住宅新房竣工面积下降幅度太大,超过了20%,直接导致今年供不应求的基本格局。另外,例如上海近期的户籍政策,虽然直接效用不大,但其长远的持续影响,也成为推动上海楼市的一大地方推动力。

   《21世纪》:开发商已经掀起了新一轮的圈地热潮,其背后则是新一轮的融资圈钱潮,你怎么看待这种一直以来推动中国楼市的模式?

   专家:今年信贷规模是成倍增长,常规的信贷规模格局被打破,这使开发商有机会圈更多钱,但这不是圈地潮的直接原因。未来的房屋价格预期刺激现在的土地价格,开发商及市场各方对未来的房屋价格有了较为普遍的上涨预期,反过来,才刺激了开发商拿地。

   从微观的角度,这种模式是不可能根本改变的,在很长的时间里,这是中国房地产发展阶段的天生特征。但如果放到更长远的房地产发展周期中去看,新增土地总有一天会消耗殆尽,到那时候,这种模式必然会被淘汰。

   这个周期的另一面,其实也是中国城市化的过程,这个周期到2020年-2025年之间结束,这种“融资——圈地”的模式也将随之淘汰。

   《21世纪》:您如何看待目前的楼市走势?

   专家:在金融信贷成倍扩大的情况下,经过去年调整的楼市,理论上呈现两种可能的走势,分别是“V”形或“U”形。但除了信贷因素外,楼市特别是房价指标的反弹,还受到二手房的压制,而且目前二手房的成交量已经超过一手房,所以这种压制力量强大,最终可以看到,房价及楼市走了一个“U”形。目前,这个“U”形走势已经形成,也就是说,走出底部,开始上行。

   《21世纪》:“U”形走势后,发生“W”形的概率如何?金融泡沫在房地产上的表现,何时破灭?

   专家:“W”形必然会出现,泡沫迟早是要破灭的。至于具体的时间点,要看金融信贷的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预期。如果今年内出现信贷紧缩的转折,“W”形的走势今年就会出现;如果今年信贷方向不出现转折,今年楼市就是继续“U”形走势。

   今年中国经济需要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中寻求博弈,坚持宽松信贷政策,只要不出现高度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政府就不会选择紧缩信贷。今年物价肯定会涨,但要成为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工资收入在下降,产生制约。但工资下降、信贷成倍增长下物价上涨的模式,属于中国经济复苏的强心针政策,具有短期性,会逐渐失衡,不可能长期持续。当老百姓实在无法接盘高涨的房价、物价时,就是下调的时候,泡沫也就随之破灭。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