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去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亏了2000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30日 09:0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图据CFP

  进入今年,前些年时常在“走不走出去”和“怎么走出去”两个问题上纠结徘徊的中国企业,似乎陡然间增加了信心。据汤森路透集团发表的报告称,从2009年年初,截至2009年2月17日,在全球跨境并购规模同比下降35%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今年的海外收购总额同比增加40%,涉及金额达到218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位。

  如今走出去“抄底”,是最有利的时刻么?“金融危机百年一遇,由此带来的机遇也是百年一遇。”商务部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海外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邢厚媛说,金融危机促使很多产业的国际分工调整,“这也让中国的企业有了很多进入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在危机发生之前,可能根本不会给你。”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起云涌

  2月之后,中国企业的大规模海外并购案风起云涌。先是中铝宣布195亿美元注资全球矿业巨头力拓方案,若不是力拓毁约,险些成就中国企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接着是湖南华菱钢铁收购世界第四大铁矿石供应商FMG17.34%的股权,成为它的第二大股东;鞍钢入股澳洲矿企Gindalbie;中国五矿集团以13.86亿美元100%收购澳大利亚OZ公司主要资产的交易获得成功;吉利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中石油完成对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份收购;中石化收购Addax石油公司,总价达82.7亿加元(合72.4亿美元),创下中企海外并购新纪录;苏宁电器注资控股日本老字号电器连锁Laox公司,成为第一家收购日本上市公司的中国企业。

  在上汽至今仍陷在收购韩国双龙烂摊子中的时候,四川腾中重工拟收购通用悍马又一次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一家中国的民营企业能够收购享誉世界的悍马,这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似乎还很遥远。

  并购损失已超过新增的并购规模

  商务部统计显示,近两年,我国海外并购势头发展迅猛,已从2002年的2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20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总投资的50%,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制造业、商贸、服务等领域。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并不顺利。麦肯锡的统计显示,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国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6月7日,中国铝业在收购力拓的临界点上遭遇毁约,再次成为海外并购的失败案例。2008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损失总共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如此算来,去年一年的海外并购损失已超过了新增的并购规模。

  商务部正编制投资指南

  “我们正在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下称《指南》),第一批20个国家的投资指南已经发布并挂在了商务部的网站上。”邢厚媛说,“本月下旬将再次发布55个国家的投资合作指南,6月底所有的投资指南都将和大家见面。”

  记者在商务部网站上看到,《指南》既介绍了所在国(地区)与投资合作有关的基本信息,又指出了我国企业在所在国家(地区)开展业务可能遇到的问题,给企业以必要提示和建议。所在国(地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官方统计数据和其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也都有涉及。

  风险在哪里?工会、文化、政治是常见风险

  在中国参与并购的过程中,对工会的忽视往往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工会相当于一个大股东,可以不代表资产,但是代表生产力。上汽并购韩国双龙的失败,很大程度源于他们忽视了和工会的谈判。”海元律师事务所董事长彭琰说。

  并购的风险还有很多,比如中海油在美国并购的失败,就在于对美国的文化和政治不了解。另外,融资途径少,也是中国企业并购时存在的问题之一。据《中国经济周刊》

  ■相关新闻

  李荣融:多数企业尚不具备国外并购条件

  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李荣融表示,目前国内许多企业还不具备并购国外企业的条件。要提高并购的成功率,核心是改善企业的公司治理。

  李荣融说,尽管不少央企在海外并购成功,但具备条件的企业还是少数。他强调,企业海外并购要取得成功,首先需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还需要对并购项目有深刻的了解。“要提高并购的成功率,核心还是一条,就是企业的公司治理。如果建立了规范的董事会,我认为并购条件会成熟一些。”

  他表示,对并购对象和并购风险的了解,以及采取哪些防控风险的措施是董事会最为关心的事情。如果能够把这些搞清楚,成功率就会高一点。

  李荣融表示,并购是一个机遇,但是要把机遇变成现实,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如果能力不够,不仅不是机遇,也许会变成包袱,甚至使企业走向破产的不归之路。

  他提醒央企,看中了并购的目标,还要看看自己是否具备能力,千万不能干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据新华社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