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求轰动效应 更希望解决制度缺陷 审计报告如何取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5日 03:45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刘世昕

  今天,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上年财政预算的审计报告。对比他任职后第一年的审计报告,至少有一点被再次提及:两份报告结尾部分的建议里都提到——要尽快修订预算法,推进财政管理的公开透明,增强预算的严肃性与约束力。

  今年的审计报告,没有把浓墨重笔放在个案和点名上,而是总体反映整个行业或同类资金管理中存在共性的问题。比如,描述挤占挪用和转移财政资金问题时说,民航局、体育总局等39个部门涉及资金5.81亿元。

  审计署有关负责人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表面看,这种写法可能给人平淡的感觉,不会产生直接点名批评的轰动效应,但更有利于阅读者了解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

  有业界专家则认为,连续两年把建议的重头放在预算问题上,审计署意在从更深层次解决财政资金使用中挤占、挪用等屡审屡犯的问题。

  屡审屡犯背后的预算漏洞

  今年审计报告披露的中央部门挤占挪用和转移的财政资金高达14.83亿元,这样的数字看起来挺吓人,但在专家看来,实际上,主观故意挪用的部门还是少数,大部分单位撞红线都是因为预算编制得不科学、不严谨、不细化,到用钱的时候可能才发现,这一块钱要多了,那一块钱要少了,反正都是一个单位的,先把打酱油的钱买醋吧。这一买,就违反了财经法规。

  审计署从多年来发现的屡审屡犯的问题总结出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制度漏洞。最经常被提到的例子是,有的国家的中央预算报告要有几公斤重,几乎能详细到每笔钱怎么花,而我国的中央预算也就几十页纸,不够细化为操作性不强埋下隐患。

  最近两年,审计署反复在审计报告中提出,要加强预算的公开、透明。审计署负责人解释说,预算公开是预算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对公共财政而言,广泛的群众参与和充分的讨论,是保证预算符合广大人民意愿和要求的前提。同时,预算公开也是保证财政资源配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关键所在。

  此外,审计报告还指出,目前预算编制存在不细化、转移支付资金在地方政府预算中编列不全的问题,与目前预算编制办法不完善有关。

  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不匹配

  今年的审计报告用800字篇幅分析了分税制存在的局限性。审计署负责人说,在以往对地方财政或专项资金审计时,审计人员可能更多地关注挤占挪用中央专款、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等问题,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尤其是体制方面的原因缺乏分析,而今年的报告重点分析了这个问题。

  报告认为,基层政府自主调控财力较少,事权与财力不完全匹配。2007年,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县级政府能自主调控的财力仅占其可用财力的19.3%。从支出方面看,县级财政支出占这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总额的54.8%,却承担了73%的财政供养人口和8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生、城镇低保人员的支出。相当部分支出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和支撑。

  此外,地区间财力的不均衡,造成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较大。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财政供养人口计算,东、中、西部的省份本级2007年人均可用财力分别为16.98万元、7.3万元和10.38万元,中西部省份人均可用财力明显低于东部省份;从县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看,地区间差距也比较明显,如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图书数、千人拥有医疗技术人员数和农村低保标准前20名的县分别是后20名的5.1倍、5倍和6.8倍。

  存在的问题还有,部分地方收支管理不够规范。有13个省份本级预算2007年少编中央专项转移支付2127.71亿元,有848.26亿元土地出让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未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这种做法,既影响了预算的完整性,也不利于人大和政府的有效监管。

  审计署负责人说,分析这些问题是因为它们都事关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事关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上下级之间的财政关系。

  股市“黑嘴”写入审计报告

  审计署负责人说,今年的审计报告专门有一部分反映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揭露和查处情况,并对审计发现的经济犯罪案件进行剖析。

  在这部分内容中,股市“黑嘴”写入审计报告无疑是今年的一个亮点。如北京首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汪建中2007年以来,借向社会公众推荐股票之机,先买入证券,然后通过“北京首放”网页向社会公开发布买入该证券的投资建议,为其持有的证券渲染造势,在投资建议发布的次日再将持有的证券卖出从中牟利。此线索经审计部门移送查处后,汪建中的1.25亿元违法所得被没收,并被罚款1.25亿元,终身禁入证券市场。

  本报北京6月24日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