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审计署公布6家银行违规房贷逾200亿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5日 02:33  证券日报

  专家称应加强贷款流程管理

  □ 本报记者 胡潇滢

  昨日,审计署公布,2008年度,六家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虚假按揭贷款以及向不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215亿元。

  商业银行违规贷款情况屡禁不止,而自年初以来,监管部门也一直在强调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等领域。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商业银行存在违规贷款的情况与银行放贷流程方面出现不合规的情况密不可分,因此银行应加强贷款流程,加强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家银行违规贷款300多亿

  6月24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做了《国务院关于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显示,审计署统一组织了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2008年度情况的审计和调查。

  审计署发现,上述六家银行对基层分支机构的管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和公司治理结构仍不够完善。

  比如,一些基层分支机构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虚假按揭贷款以及向不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215亿元,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未经批准立项的投资项目发放贷款106.9亿元,因贷后监管不严有43.6亿元信贷资金违背贷款用途。目前,违规发放的贷款已收回273亿元,其他违规贷款正在积极收回过程中,处理人次达489人,相关规章制度也进行了清理。

  日前,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向各地银监局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紧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也再次强调了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授信尽职调查、贷款发放等环节把好关,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通知》特别指出,要防止企业利用票据贴现套利等造成信贷资金“空转”,不得通过贷款转存等手段虚增存贷款,不得脱离客户的有效信贷需求发放贷款。

  《通知》重申,贷款发放必须用于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和贷款发放必须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银行业机构被要求调整完善相关业绩考核机制,确保信贷均衡投放。

  银行公告整改情况

  针对国家审计署对其2007年度资产、负债、损益等例行审计发现的问题,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和中国银行四家银行均发布公告称,此次审计发现的问题,不影响其业绩和财务报告。

  建设银行公告中表示,根据审计署审计情况显示,部分分支机构在业务经营中存在违规发放贷款和贷后监管不严等问题;信息系统管理、部分业务管理和基础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基层分支机构因管理不到位,造成个别企业与银行员工内外勾结涉嫌骗贷的案件情况仍有发生。

  中信银行公告称,该行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些违规问题、薄弱环节和不规范行为,主要包括:个别分支机构未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政策,违规发放贷款;个别分支机构违规办理存款及结算业务;个别分支机构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经营管理存在不规范问题,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健全完善;信息系统安全存在一定风险隐患;个别信贷业务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工商银行公告称,部分分支机构在业务经营中存在一些违规问题,经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中国银行公告称,该行治理结构和风险防范能力等有待改善和提高,对分支机构的管控需要进一步加强,个别分支机构存在一些违规经营问题。另外,此次审计调查发现个别涉案线索,目前已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假按揭”造房地产虚假繁荣

  根据此次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六家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虚假按揭贷款以及向不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215亿元。

  虚假按揭贷款造成房地产虚假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在2005年,央行在《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中即提到,“假按揭已成为个人住房贷款最主要的风险源头。”而根据今年央行援引工商银行消费信贷部门分析称,该行个人住房贷款中的不良资产,有80%是因假按揭造成的。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日前也表示,虚假按揭贷款案件开始明显增多。“假按揭”现象在地产市场是公开的秘密。假按揭产生的后果,就是楼市成交量大幅增加,退房率增高。

   “假按揭”,从本质上看就是房地产开发商利用虚假的购房合同和购房人基本情况等材料,骗取银行信用并非法取得银行按揭贷款的行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