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证券报:期待公开财政赤字细节

  ⊙毕舸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6月24日表示,去年中央财政赤字1800亿元,控制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数额之内。据悉,2008年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仅为0.6%,创10余年来新低。

  笔者以为,简单用财政赤字与GDP对比,似乎有失更精确的可比性。毕竟,近年来中国GDP增速之快有目共睹,用一个不断增长的基数来衡量财政赤字的“多”或“少”,其参照说服力就比较弱。

  实际上,作为公民,我更想知道:这1800亿财政赤字由哪几部分组成,具体流向哪里,为何造成赤字,是不可控的公共服务支出增加、基础建设投入扩充,还是因为传统的冗员积压、先期预算不合理、公费开支过度?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把公共治理思路和行政能力建设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近年来有关财政透明公开化呼声日隆,每逢“两会”期间,有关预算监督制度改进的呼声更不绝于耳。财政赤字的细节化公开为什么如此惹人注目?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具体的核算指标,可以帮助政府与民众建立某种认识,以了解公共财政开支增长是以多大的社会付出而取得的。在指标观照下,我们也许会发现,只有符合现代政府绩效管理标准的增长才值得追求。而如果财政赤字核算指标长期缺失,将使得政府与民众无法全面衡量真实的公共财政良性发展水平,无法用科学的基础数据来支撑公共支出的战略性选择。

  其实,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精神,也必须对这项涉及公众直接、切身、重大利益的公共财政核算体系完全公开。更何况,随着国际金融风暴的蔓延,中国正探索以新的观念和思路引领下一步改革发展,民生为本的内生增长模式要获得超常规发展,最重要的是构建一种新型的、以服务型政府为基础的现代政民关系模式。

  在现代社会公共资金管理和使用极为复杂的条件下,要使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始终保持高效、廉洁,就只有让公共资金从征缴集纳、预算分配和流转使用等所有过程实行合乎法规的政务公开,以既开放透明又科学合理的程序设计,来接纳、汇集各类社会专业团体以及普通公众对于公共资金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审视与问责。

  不得不说,从过往几年审计风暴定期公布的清单,以及公款消费引发的沸腾舆论而言,对于如何管理使用好公共资金,一些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在机构和人员增编建制、年度预算增加方面的共识往往容易达成,但是对于如何开放财政开支管理使用流程,接纳甚至邀请公众参与监督到这一公共事务中来则是踟蹰不前、心怀疑虑。如何让公共财政的管理使用和审计更为开放透明,是公共财政体系向现代财政进化必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由此,1800亿财政赤字的细节性公开,或许能开个好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