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打新”冷眼旁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0日 02:29  第一财经日报

  李彬 吉青

  

  万众瞩目下,IPO终于宣告在本月重出江湖,而伴随着近一年的IPO暂停所淡出投资者视野的打新产品,也再次引起关注。不过,从目前来看,银行打新产品看上去盛景难再现。

  银行“打新”产品“青黄不接”

  “我们准备再等等看。证监会虽然发了指导意见,但具体怎么发行,什么时间开始,这次会有多少股票发行,目前来看监管细则还不是很明晰。”昨日,某国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设计负责人如是告诉CBN记者。虽然目前桂林三金已经摘得IPO首单,但上述人士认为,还要看看证监会对其要求究竟是怎么样的,“毕竟在产品设计上还要对客户作出承诺的,也只能等等看了。”

  一方面是新股开闸细则还不明晰,一方面是银监会调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模式,将此前的发售产品后5日内报告修改为提前10天向银监会报告,银行面临“两难”的尴尬局面,也造成了目前银行新发理财产品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打新产品更是少之又少。

  不过,仍有银行的打新理财产品在悄然启动。CBN记者查询发现,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在5月发行了名为“乾元四号”的第一期人民币理财产品,该款类债券型基金型信托类理财产品可以将不低于70%的资金参与新股申购;同期发行的中国光大银行“阳光资产配置计划”产品更是可以将100%的资金投资于权益类资产。此外,工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近日推出的理财产品也都在说明书中指出可进行新股申购。

  不过,对比去年的大红大紫,目前这些产品的规模俨然无法与之前相媲美。现在市场上的绝大多数银行打新理财产品都是2007年或者2008年发行的三年期或者两年期产品,收益率普遍不高。上述银行负责人指出,从2008年3月之后,打新产品的收益率就在走下坡路。而且IPO搁置时间太长,政策是否有变也很难讲。“而且今年银行流动性太宽裕,对于理财产品的态度更多的是考虑到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战略,积极性肯定不如2007年那么高。”

  结构性设计或成主流

  银行的疑虑在于政策,投资者或亦是如此。6月10日,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提出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原则上不超过本次网上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而新股申购制度将会采取网上申购和网下配售单项选择。无疑,这些规定削弱了银行的规模优势和网上网下申购新股的机会。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张星告诉CBN记者,按照以前的规则,个人投资者资金量小、中签率低,而银行集中客户资金打新股,中签率较高。但新规则的出台使得银行丧失了这一优势,打新产品的收益率直接受到影响,投资者自主申购收益反而有可能高于银行打新产品。

  盛景不再,商业银行也开始思索理财产品的设计改良。据了解,此前的打新股产品,资金大部分是在纯粹地用于打新股。而在新规则下,为了防范风险保证收益,结构性设计可能将成为主流。

  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天富系列”人民币理财计划4号为例,产品说明书显示,其固定收益类工具投资比例范围为0~100%,权益类工具投资比例范围是0~30%,而对于利用现金及回购款,进行一级市场新股申购或增发新股、新债、可转债及可分离债申购的比例不作限制。这样一来,资金不仅用来打新股,还可投资于债券、票据、基金等。即便打新股时失手,产品仍有望获得收益。

  稍逊债券型基金

  目前,不少专家表示,投资者直接参与打新股相较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而不少投资者也都有自己的打算。

  近日,一位个人投资者告诉CBN记者,他正准备直接购买债券基金参与打新。在这位投资者看来,银行系的理财产品最大的问题是费率太高,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费方式很多,有的收管理费,有的按收益分成,相对于债券基金来说,费率要高很多。他认为,债券基金虽然受限于规模,相对银行只有较少资金参与打新股,但总数仍不小,与银行理财产品的中签率并没有区别。

  该投资者认为,他更看重的是卖出价格。“一只股票上市当天到了40元,你是20元卖、30元卖,收益水平当然不一样。如果规模太大的话,反而不容易找接盘者,所以规模不一定是好事,关键因素在于管理产品的团队,在这方面基金可能更透明。”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