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爱明 黑龙江报道
记者近日在黑龙江最大的水稻基地佳木斯市采访时获悉,该市大米加工企业大面积停产,主要原因在于国家临时收储价格抬高了米价,致使米厂一方面收粮难,另一方面加工大米无利可图,停产成了无奈的选择。
但就在这些企业普遍停产之时,黑龙江最大的米业加工企业——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每天却加足马力,全天生产。
缘由何在?
公司总经理吴志华告诉记者,原因在于益海有三大优势:一是订单农业,保证粮源;二是有目前国内独一无二的水稻循环经济模式;三是有成熟的品牌和渠道——“金龙鱼”能直接嫁接。
把水稻吃干榨净
3年前,益海把国内第一个米业项目选在三江平原腹地佳木斯,就是看中这里是全球三块黑土平原之一,盛产国内最好的大米。
一开始,益海便选定了订单农业的模式。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市场需求,益海选择几个水稻品种,确定土地面积,通过水稻协会与当地农民签下水稻种植订单,再通过种业经销商将种子发放到农民手里,最后根据协议收粮。协议规定:收粮时,益海按照比市场价高1-2分/斤的价格收购,并且现金付款。这对农民吸引力很大。
佳木斯桦川县先锋农作物生产专业合作社是益海的合作基地之一。合作社副主任韩俊德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与益海合作了3年,农户感觉都很满意。第一年合作的面积只有约1000垧(约15000亩),现在已经达到原来的3倍。
与同行相比,益海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循环经济的加工模式。吴志华介绍,在益海,一粒水稻是这样走完“一生”的:水稻经过剥壳处理后,稻壳直接输送到电厂实现火力发电,燃烧后的稻壳变成了稻壳灰,稻壳灰经高科技研发变成白碳黑和活性炭;米糠被送到车间提炼加工成米糠食用油,榨油后形成的米糠粕,还可以继续提炼出卵磷脂、肌醇、谷维素等产品;脱壳后的大米则成为品牌米。
整个加工链条完整对接,让水稻实现全利用,而且无废料、无污染。更关键的是,通过这种闭环式水稻加工循环产业链,可以把每粒水稻“吃干榨净”,让稻米每吨增值达700元。记者在益海看到,工厂里生产的四大类30多个品种的产品,都是由水稻衍生而来。
“我在粮食系统工作了30多年,确实没想到水稻能加工到这样的深度。”佳木斯市粮食局副局长晋文军对记者表示,自己从2005年就开始与益海接触,对于这个项目非常认可。佳木斯市经委主任郝奎霖更是高度推崇,认为益海佳木斯模式对农民增收、保证生态环保、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目前,益海佳木斯已经确立了良种选育——订单种植——精深加工——产品名牌化——副产品综合利用——高科技产品研发的产业模式。”吴志华说,益海米业的工厂一期投资2.5亿元,总投资将达10亿元。2008年,益海佳木斯年加工水稻能力20万吨,米糠6万吨,一期工程米业项目实现年销售收入7.6亿元,实现利税2200万元左右。2009年的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0亿元。
事实上,相比其他小企业,益海的另一个独门武器是,它的大米能够直接借力益海嘉里旗下非常成熟的“金龙鱼”食用油的品牌和渠道。益海生产的大米定位中高档,通过嫁接“金龙鱼”品牌,不仅能卖出好价钱,还能很轻易地进入全国各地的超市。
大范围推广难
吴志华表示,除了佳木斯的第一个米业基地之外,益海嘉里已经在辽宁盘锦复制第二个项目,不出意外的话,江西南昌将出现第三个项目。
按照吴的说法,去年全国水稻产量为1.92亿吨,如果都利用益海水稻循环经济模式加工利用,可增值1500多亿元。同时,可产200多万吨米糠油,等于增加了1.1亿亩大豆的种植面积。而在益海佳木斯的发电厂内,1.75吨稻壳就相当于1吨标准煤。如果全国所有的稻壳都能用来发电,不仅减少大量污染,增加的电力也非常可观。
但这显然只是理论上的数据,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益海佳木斯模式要想大范围地推广,可谓困难重重。首先,是有成熟的订单农业模式,能够保证优质米源;其次,粮食加工业是薄利行业,投入大回收期长,而益海佳木斯模式对投资的要求更高,光这一点就会造成高门槛,让许多投资者望而生畏;第三,益海之所以能把大米卖出好价钱,在于有“金龙鱼”品牌可以嫁接,而全国大米加工业的现状就是“小、散、低”,总体加工水平处于简陋和落后状态,更难以达到树立品牌的高度。
“我们也想做,也想拉伸产业链,但是根本做不到这样的大投入,有心无力。”同在佳木斯的另一家民营加工米厂——一季付士米业负责人许德春的话,也许代表了同行的心声。虽然他的米厂规模在佳木斯仅次于益海,但同样由于收粮难和利润低,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业内呼吁,水稻循环经济模式要大规模推广,国家政策应当有所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