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聚焦镜:政府采购 何以歧视国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8日 05:35  时代周报

  令狐补充

  如果不是国家发改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公众恐怕不会注意到,在4万亿财政刺激方案的政府采购中,竟然存在着对国货和国内企业的“歧视”和“限制”。

  6月1日,面对中国欧盟商会负责人“中国政府似乎有意将国际供应商排除在4万亿财政刺激方案合同之外”的质疑,国家发改委迅速在官网通过《答记者问》进行了反驳,指出目前招标过程中问题较多的并不是“排外”,而恰恰是对国货的非法限制。6月4日,国家发改委与国家工信部、国家监察部等八部委联合发文,强调政府投资项目属于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产品。同时,为制止限制国产设备使用做法,国家发改委将制定相关政策,予以纠正。

  4 万亿巨资,既然是要刺激经济,投入市场势所必然。因此,面对这样一个硕大的蛋糕,企业不分中外,跃跃欲试,都想分得一块,本在情理之中。各方从自身利益出发,意见相左,各执一词,也不奇怪。同时,各国在政府采购中,规定国货必须占一定的比例,虽然在一些经济学家眼中这一做法并不明智,但其以国家利益为重,迎合国民意愿的政治正确性显而易见,这一点在最信奉市场经济的美国政府也不例外,因而不妨将其视为国际惯例。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有着“肥水不流外人田”传统的某些地方和某些部门,居然甘冒政治不正确的风险,以及“崇洋媚外”、“吃里扒外”的诟病,在政府采购中歧视本国企业、限制国产设备使用,这就比较耐人寻味了。

  其吊诡之处在于,至少在表面上,那些没有采购本国产品的地方和部门的决策者,却非常像坚持自由市场经济原则的人。因为我们深信,不论是官员还是商人,在购买决策之前,虽然侧重点不同,都必须进行通盘的利益权衡,趋利避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暂且认定,那些最终把订单交给了国外企业的买家,肯定觉得购买“洋货 ”,即便冒了前述风险,依然是利大于弊,值得一搏。

  因此,以利益为着眼点,即使不深究整个购买决策和行为全过程中,诸如质量、价格、竞标之类的细节,也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所谓的“歧视”和“限制”,恐怕主要还是某些国货缺乏“竞争力”所致—竞争力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某些国际企业,在国内市场也有不正当竞争的前科。

  况且,全球市场一体化的程度日益深化,各行各业分工合作越来越细。虽然国界犹存,贸易壁垒还在,但要鉴别一个产品是国产还是外产,并非易事。一个最近的例子是,宝马和奔驰轿车,已经跻身政府公务用车采购目录。这两款德国品牌的车,都有在中国生产—说它们是国货或者洋货,似乎都没有错……从这个角度看,“排斥”国际供应商与“歧视”、“限制”国内企业和产品之争,就是一笔糊涂账,远不如真正的公平竞争清晰可靠。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