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主刀美国病人 奥巴马医术难定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7日 03:37  第一财经日报

  冯郁青

  奥巴马上任之初, 除了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 恐怕还没有哪个美国总统面临如此重大的经济挑战。

  将美国经济从危机中拯救出来、重建美国的金融体系,是奥巴马长长的任务清单中最重要的一项。美国就像一个病来如山倒的巨人,急需诊治,而奥巴马,是个众所期待的好医生吗?

  支持率仍高 政策效果存疑

  奥巴马自然对艰难时局有充分的了解。他在就职典礼上说,“我们明白自己处在危机当中, 我们的经济遭受严重的破坏,人们失去房子、没有工作,商业受挫……我们目前面临的经济危机要求快速而大胆的行动。”

  奥巴马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和大胆, 他敦促国会通过了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对金融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挽救,出台政策以减少法院拍卖的付不起按揭者的房屋(下称“法拍屋”)数量。

  但也有很多人质疑所有这些政策能否起作用,更不用说这些政策的长期效果会怎样。虽说美国经济下滑的速度在减缓,原油价格和股市也都开始大幅回升,但还是不断有人失去工作,5月份美国的失业率从4月份的8.9%升至9.4%。截至5月底,这一场金融危机已让美国失去了600万个工作岗位。而华尔街的大银行还是没能正常运行、发放贷款。奥巴马在4月份发表演讲时说,看到了经济恢复的“曙光”,但经济能否恢复, 要多久才能恢复,都未可知。

  大部分美国人依旧喜爱他。根据5月底的盖洛普民调结果,60%上的美国人认可他的工作,52%以上的美国人认为国家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行,这和布什离任时80%以上的人都认为“美国处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有本质的区别。

  “他的确非常受欢迎,我认为从他的履历看,他是美国百年来选举出的最聪明的总统,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阿马尔·拜得 (Amar Bhide)对CBN说,“但是他的经济团队中,除了保罗·沃克尔(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其他人对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否真正了解并且能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这个我表示怀疑。”

  两党新合作起步于争执

  但也有很多经济学家对奥巴马的经济政策表示赞赏。普天寿资产集团(Prudential Equity Group)首席策略师约翰·普拉文(John Praveen)对CBN说:“他的方案在关键的时候出台,对于遏制金融危机起到了作用,不过确实需要时间来体现具体的结果。”

  奥巴马最缺的可能就是时间。

  他只给了国会3周时间来执行第一项最重要的任务——通过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在该方案的辩论阶段,奥巴马就职仪式上驴象两党国会议员的和谐与合作气象迅速瓦解。在共和党“重减税”和民主党“重支出”的经济政策侧重点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虽然奥巴马亲到国会发表演讲,号召共和党精诚合作支持经济刺激方案,但众议院没有一个共和党人投票支持这项仿效罗斯福投巨资到基础设施上、援助州政府及给纳税人少量退税的方案。

  最终,共和党中只有3名参议员投了赞成票,好歹使得这项对奥巴马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方案得以过关。2月17日,就职不到一个月时, 奥巴马签署了与该方案相关的法案。

  资金到位时间成症结

  经济刺激方案的资金已开始流入实体经济。超过1000亿美的食品补助和延长失业保险涉及的资金已经发放;有近1000亿美元开始用于充实各州的教育预算、减缓教师的裁员。刺激方案还为近40个州提供了200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

  大部分美国经济学家都表示,这个意在创造350万个工作机会的经济刺激方案是美国经济陷入大衰退时非常必要的举措,但对于这项方案的规模和到款时间却多有异议。方案中的大部分资金要今年6月和7月才能到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金要到2010年才能到位,并没有像奥巴马许诺的那样,在最需要的时候来刺激经济。

  而且,“只有10%~15%的资金会在今年投放下去,大部分的效果要到明年才能看到,”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卡托研究院的金融管理研究主任克莱瑞(Mark Calabria)对CBN说,“从时间和规模上说,经济刺激方案明显滞后,目前经济实际上处在一个自我康复的状态。”

  后续方案难以为继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经济刺激方案公布之初就对其规模提出质疑,认为7870亿美元不足以抵消经济危机。今年5月他访华时,更是预测今年全年或明年,美国就业率只能轻微增长甚至出现零增长,必须出台第二个经济刺激方案。

  但第二个方案的可能性显然不大。奥巴马本来就从布什那里继承了巨大的赤字,再加上经济刺激方案,以及他为了挽救金融市场而出台的种种政策,已导致美国联邦政府的赤字威胁到了美元在国际上的地位。此外,奥巴马还敦促国会通过了其3.6万亿美元的预算方案。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报告,今年的联邦财政赤字将达到1.7万亿美元,比去年高出3倍。

  “这些大规模支出都是有成本的,”克莱瑞对CBN说,“现在国际上包括中国在内,都在怀疑美国的财政政策长期而言是否稳定,并且开始怀疑美元的价值是否稳定、美国国债是否值得信赖。”

  救赎法拍屋:选错了对象?

  同时,导致这场危机的美国房地产市场依然在不断衰退中。全美的房地产价格目前已比2006年的最高峰下降了30%,法拍屋数量居高不下,每10个家庭里面就有一个面临交不起按揭或房屋被拍卖的局面。

  奥巴马在签署经济刺激方案后的第二天宣布了其房地产救援计划:拨款750亿美元帮助那些房子面临被银行收回的家庭,还为房利美和房地美提供了2000亿美元的援助。这一计划赋予900万个房主改变其贷款条款的权利,但效果如何很难预料。

  此外,美国新屋建房数整个春天都在下滑。据全美房屋建造商委员会15日的报告,美国的房屋建造商在6月份对中长期的销售愈发悲观。大部分业内人士都预计,美国房地产市场今年还会继续下滑。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机构下辖的穆迪经济网首席经济学家赞迪(Mark Zandi)4月份就预测说:“我们有可能看到法拍屋的数量在今年夏天持续上升。”

  奥巴马政府认为,其救援计划能帮500万户家庭的房屋避免法拍屋的命运,并有可能缓冲房价继续下降的势头。但也有不少人质疑其对房贷市场的问题是否有真正清晰的认识。

  “这个项目帮助的是那些已经身陷困境的人,”克莱瑞说,“就是那些已经没有工作、房屋马上就要被收走的人。这实际上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克莱瑞认为,最需要帮助的是那些按揭尚未断掉、但因为失业而有可能断供的人,“要知道政府不可能帮助每一个人,因此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对象。而实际上,奥巴马的计划并没有做出艰难的选择,只是选择了政治上最受欢迎的方式。”

  金融救援:只是稳定了局面

  奥巴马最受争议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当是拯救和改造金融系统,并改变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避免以后重蹈覆辙。

  他的财长盖特纳上任之初,就面临着怎样利用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TARP)中剩余的3000亿美元、怎样将有毒资产从银行账户上除掉、怎样使金融系统恢复良性运转的难题。2月10日,备受各方期待的救援方案出台,但因其缺乏具体内容而受到广泛指责。

  盖特纳最初的方案包括要求银行接受“压力测试”,以确保是否有足够实力继续放贷并承受新的经济冲击, 同时建立公共-私人投资基金(Public-Private Investment Program,PPIP),来收购银行账面上5000亿美元的有毒资产,这类资产规模最高可能扩大至1万亿美元。这份“微言大义”的方案让期待已久的华尔街无比失望,当天,道琼斯指数失守8000点大关,狂跌381.99点,报收7888.88点,为去年12月1日以来跌幅最大的一天。

  美国国会参议院当天对上任后首次在国会亮相的盖特纳进行了3个半小时的质询。共和党参议员夏尔贝质疑盖特纳:“这里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案?如果有,我们该怎么评估它?我们需要看到……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内容。”

  盖特纳的首次亮相可说是灰头土脸,以至于他在5月初公布“压力测试”的结果时如履薄冰。压力测试的结果显示,接受测试的19家银行中,有10家只需要增加资金共计746亿美元。这一结果表明,美国银行系统的情况比外界普遍猜测的要相对乐观。

  但是,对于盖特纳关于“以PPIP来解决银行业坏账”的政策建议,外界质疑声不断。

  “到目前为止,银行的坏账都还在那里放着,导致这场危机的最根本问题根本没有触及。”德意志银行一位资深交易员对CBN说。

  布鲁金斯学会的学者艾略特 (Douglas J. Elliott)在一篇文章中表示, 压力测试的结果意味着政府难以成功地实施TARP。银行对参加PPIP总体上并不情愿,而压力测试的结果会减轻它们参与的压力。银行认为,私人投资者即便是在政府的慷慨资助下,也不愿意出资去收购这些资产——银行认为这些资产还能值账面价格的60%,而投资者只愿支付大约30%,如果参加PPIP,则有可能需要出40%~45%。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的参与也被广泛诟病。克鲁格曼激烈批评说,PPIP项目中,政府的援助将成为暗藏的补贴,从而被资产管理者、银行股东和债权人瓜分。

  “(金融业的)危机到目前来说已经结束,”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研究员博斯沃斯 (Barry Bosworth)对CBN说,“可是怎样将好的资产和坏的资产分开,并且保证银行运行无误?另外,银行在重新发放贷款方面的确还没什么动静。”不过他认为,奥巴马的金融援救计划还是恢复了银行体系的信心,这一点已居功甚伟。

  “奥巴马的政策最起码稳定了经济形势,”普拉文对CBN说,“要知道奥巴马接手的是一个重症患者,他最需要做的是使这个病人摆脱急剧恶化的状态、对他进行治疗。这一点,奥巴马是做到了。至于这个病人什么时候康复,那需要时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