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通用破产带来的节能减排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5日 19:24  中国石油石化

  通用公司用自己的倒下给中国的汽车产业和为汽车提供“粮食”的石油石化行业敲响了警钟。不转变增长方式、不提高节能环保水平的企业,不可能有持续的竞争力。

  ■文/杨金峰

  6月1日,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在欢庆自己的节日,百年老店通用公司却在这一天向美国联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尽管业界对这一天的到来已有预期,破产保护也不等于最后的破产清算,这一消息还是在全球引起了巨大震动。因为这桩美国制造业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打碎了许多人心目中的美国梦。在他们心中,美国梦就等于汽车梦,而汽车梦几乎就与通用梦画等号。

  从通用面临困境的那一刻起,媒体就开始寻找通用衰落的原因。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深层次原因被挖掘出来:向员工支付高福利、高报酬导致成本过高;冒进的全球扩张战略导致自身元气大伤;金融危机侵袭导致资金链出现断裂……

  不错,通用倒下绝非单一因素促成。但笔者认为,除了上述“稻草”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忽视,那就是尽管通用旗下的汽车常出常新,但多数还是油耗高的传统美式车,在这个油价高企、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通用汽车销量下降并不奇怪。

  提起美式车,人们脑海中浮出的第一个印象便是“能喝油”和宽敞舒适。这种给驾乘者提供舒适驾车感受的设计理念,曾长期引领着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客观而言,人类对舒适的追求无可非议,但就造车而言,以舒适为目标而大肆消耗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放任高排放、高污染造成环境恶化,已渐渐背离了发展的主流。统计显示,全球范围内有20%的二氧化碳由汽车产生,而美国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则占到了全球汽车排放总量的45%。这当中,通用汽车在美国的排放量则占到了全美汽车排放量的31%,达9900万吨。

  反观日式车,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迅速制定了主打经济省油、方便小巧的廉价轿车战略并一直坚定不移地坚持,于是,日式车不断蚕食通用的小型汽车客户群。但此时通用反而不屑与日式车在这一市场一较高下,转身去生产利润更高的“油老虎”SUV。当国际油价不断攀升、消费者观念悄然改变的时候,通用才悲哀地发现,自己的舒适概念已被日式车的节能概念完全击垮。通用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从高峰时的50%以上,一直降到如今的19%。

  通用不是没有考虑生产节能的小型轿车,甚至不惜投入大笔资金开发新能源汽车。但市场嗅觉的退化使得通用变成了后知后觉,节能和新能源车更多打出的是概念,最后都变成了浅尝辄止。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通过了《零排放法案》,规定1998年在加州出售的新车中,零排放汽车要达到2%。通用于是投资10亿美元造出一款完全靠电驱动的汽车EV1,上市后大受环保主义者和汽车配件发烧友的欢迎。但在2000年,通用宣布停产EV1,仅在加州提供出租服务。2002年时,这项业务也被停止。到2004年,市面上的EV1全部被收回,然后被当做废品处理。

  在退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同时,通用又不合时宜地推广起高耗油的“悍马”品牌,而此时日本丰田公司正在凭借油电混合动力车普锐斯攻城拔寨。丰田的持之以恒终于在2008年有了最大斩获,在这一年,它取代通用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此时,通用公司的前CEO瓦格纳只能后悔地说,自己最大的错误就是放弃了EV1电动车项目,这让通用丧失了让美国在清洁能源汽车制造方面占据优势的机会。

  通用公司用自己的倒下给中国的汽车产业敲响了警钟。当前,我国的成品油中有2/3消耗在汽车产业,但从目前来看,真正把燃油经济性当做自身发展战略的汽车企业并不多,大街上各种“油老虎”车型比比皆是。随着油价不断上涨,油耗指标正在成为中国有车一族和意向购车者的重要参考指标。如果中国的汽车产业仍在沾沾自喜于销量上升而不思改变,最后的大浪淘沙将会进行无情的洗牌。

  通用的倒下同样需要引起为汽车提供“粮食”的石油石化行业的警惕。通用的破产表明,不转变增长方式、不提高节能环保水平的企业,不可能有持续的竞争力。石油石化行业既是供能大户,又是耗能大户,在生产过程中,自身消耗掉了近1/4的能源,同时石油石化行业仍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这在中国政府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的今天,不啻是一个大大的软肋。

  所以,要想避免重蹈通用的覆辙,石油石化行业需要未雨绸缪。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通用走到今天这一步,早在30多年前就埋下了破产的种子,焉知我们今日做的一切中,就没有为未来埋下危险的因素?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