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5月信贷增量回升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仍将延续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3日 06:40  金融时报

  记者 韩雪萌

  尽管按照有关分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应该持续,但是信贷数据在一季度爆出天量之后,在4月份已经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在市场预测本应承接降势,继续下滑的时候,5月突然出现反弹,这一波动,已经引起多方关注。之前市场曾普遍认为,一季度那种信贷爆炸式的增长速度不可以持续,在信贷大规模投放之后,未来信贷投放逐渐趋于回落应较为正常。

  

  6月12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645亿元,同比多增3460亿元,较4月的5918亿元增加727亿元。此数据一经公布,立刻引起市场高度关注。此前,市场预期5月新增贷款与4月持平,甚至有可能低于5000亿元。而6645亿元这一数字,不仅高于4月增量,而且也大大超出市场预期。

  今年以来,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人民币新增贷款始终保持着20%以上的增速。这一增速在5月份又有了新的突破。央行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速加快,增长30.6%,增幅比上年末高11.87个百分点。其中,1月至5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84万亿元,同比多增3.72万亿元。而此前的4个月,我国已经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5.17万亿元,已实现政府提出的2009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的最低目标。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从中国经济增长来看,尽管说中长期经济运行面临通胀隐患,但是短期来看,防止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还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发点。现在银行信贷增长速度尽管从量上来说是快一些,但是5月份的增速还是符合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当然,怎么防止经济下滑和遏制紧缩,应该是政策目标的首位。因此,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要持续。

  尽管按照有关分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应该持续,但是信贷数据在一季度爆出天量之后,在4月份已经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在市场预测本应承接降势,继续下滑的时候,5月突然出现反弹,这一波动,已经引起多方关注。之前市场曾普遍认为,一季度那种信贷爆炸式的增长速度不可以持续,在信贷大规模投放之后,未来信贷投放逐渐趋于回落应较为正常。

  亚行驻中国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告诉记者,这一小的波动不会影响大的格局。5月份新增贷款达到6645亿元,比4月份增长了727亿元,对于数据的变化应该予以关注,但是6000多亿元这样的数据还是在可控合理的范围之内。他认为,如果市场中大的供求关系没有发生变化,特别是还有一个基数摆在那里,短期内,货币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化。因为很多数据还是在稳步走,并没有一下子上升得很快。

  事实上,在一季度市场对新增贷款过猛普遍出现担忧时,央行副行长易纲曾明确表示,金融危机情况下的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利大于弊。对于货币信贷政策走势,易纲称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和信贷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信贷的持续增长,不仅说明货币政策的持续性没有改变,而且6645亿元数据的出炉,也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经济运行的信心。“从5月份已经出台的经济数据来看,贷款增长和消费零售额增长比较快,PMI(采购经理人指数)趋稳,总体的判断是5月份经济形势比4月份好,中国经济向回暖和升温的方向走得比较快。这说明,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刺激下,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比预料的要好。”庄健说。

  根据央行12日公布的金融数据,从期限结构看,5月的居民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增加86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08亿元。5月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769亿元,同比多增227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1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85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62亿元。我们也注意到,今年以来,大量贷款向基础设施和大项目倾斜,中长期贷款占非金融性公司和其他部门贷款的比重显著上升。从5月的数据来看,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长期化趋势明显,中长期贷款仍占据主力。而根据近期统计局有关数据,今年前5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达到32.9%。

  对于中长期贷款比重较大,郭田勇分析有两种原因:中长期贷款增加,一部分是因为政府拉动经济,带动投资所致;另一部分是由于IPO暂停半年多,创业板还没有,一些好的企业没有上市融资的途径,很多优质公司存在短期贷款长期化的现象。一方面,银行看到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乐于发放长期贷款;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直接融资的渠道,企业不能上市,没有资本金,只有用贷款当作资本金使用。

  有关专家表示,目前,中长期贷款在新增贷款中所占的比例很高,这说明有大量资金进入了基础设施。这一部分投资属于刚性投入,预计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的这种趋势仍将延续一段时间,信贷增幅还会保持较高水平,未来应该注意防范通胀的风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