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霞
对于策展人赵丹虹而言,上海并非只有速度和高度,“其实上海蛮怀旧的,外白渡桥一年的检修,不仅仅是更换了63000枚铆钉和200多吨的钢构件,更释放出一个信号:我们注敬畏历史,珍视过去了”。于是,她将肖可霄摄影装置艺术展选择了75周岁的上海大厦(原名Broadway Mansions)与上海大厦9人摄影展在一起,展览将跨越江南地区的这个梅雨季节。
曾与上海大厦同为上海地标的外白渡桥,在肖可霄的摄影装置艺术展览《摇啊摇,摇到外白渡桥》中成为系列艺术摄影展的首展,赵丹虹认为,人们对事件的记忆,往往是附着在一种长久存在的物体上,在城市里,基本上是依托建筑物。
年轻艺术家肖可霄说自己对于英国霍华思·厄斯金公司在1907年所建的外白渡桥有某种狂热,他和张杨将外白渡桥搬移、检修、回归和通车等过程视频作成DV短片,在7月展出的《镜像外白渡桥》中,他将以综合装置艺术作品为系列展览做总结,包括把数年来关于外白渡桥的新闻剪报集中起来,上面用麻绳“拗”成外白渡桥的结构。“外白渡桥是外滩的脊梁,一个宽厚的长者,这座大桥102年来,默不作声,暗暗散发沉静的力量,让我谦卑,让我懂得沉默,语言的尽头,我们务必要静下来。它穿越过战火、城市规划,居然能够在上海这个很现实的城市存活下来,至今还起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很不简单。有趣的是,它处在黄浦江和苏州河交界处,是一个意象,交糅、融合不同的路途,最后结合在一起。”影像在肖可霄的作品中被用作回忆,“表明有这么一种状态曾经发生着”。比如,拍摄外白渡桥搬移画面时,桥体被托起并缓缓驶向浦东检修现场,浦东的建筑森林以及外滩那些历史建筑外滩互为因果,那些奇妙的背景令人分不清哪一个是真实的,哪一个是虚幻。而在现实世界中,肖可霄从陈丹燕的《外滩的影像和传奇》一书中看到了对外滩和苏州河的精辟描摹,“它对自己的出身庆幸又厌恶,对自己的面貌骄傲又自卑,对自己的归宿迷漫又计较,对自己的寂寞害怕又执著,对自己的将来期待又不敢期待”。
正在展出的《人—苏州河》以及即将展出的《桥—苏州河》、《船—苏州河》等来自摄影师陆元敏、许铮、姚铿、王南翼、林宇定和阚葭等,策展人赵丹虹认为他们的作品“见证了上海半个世纪的变迁”,包括陆元敏二十多年前的作品、姚铿十年前的作品,以及王南翼最近拍摄的、苏州河上的桥整修之后的新貌。这些用银盐影像技术手工制作的作品表达了摄影师们始终在探讨的话题,摄影的形式和内容,而物理世界一经银盐技术转化为摄影作品后,触动观者的并非所谓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对于“上海人生活状态的揭示”。其实,图片没有好坏,时间让远逝的平常琐事变得美好,如赵丹虹所认为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会给相同的图片赋予不同的见解,岁月的积淀,让生活和记忆成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