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企海外收购为何举步维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2日 11:25  中国企业报

  □本报记者 李 岷/文

  6月5日,备受关注的中铝-力拓合作案最终由交易双方出面证实以分手告终。中铝公司确认,力拓集团董事会已撤销对双方195亿美元交易的推荐,并将依协议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迄今数额最大的海外投资交易遭否决。

  消息传来,一片哗然。凭心而论,中国人看待事物的视角常常比较辨证,坏事情来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有失必有得”等常常是信手拈来的自我宽慰之语。然而这次,在第一时间,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财经评论,大家都语调一致地分析了收购失利对中铝的不良影响,震惊和失望之情可谓是溢于言表。

  今年2月12日,中铝宣布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在铁矿石、铜和铝资产层面与力拓成立合资公司,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如果交易完成,中铝可能持有的力拓股份最多上升到18%。中铝与力拓联姻失败,是中国国有企业在迈出国门展开收购的过程中,遭受的一大重挫。不过,中铝并非首家海外收购失败的国有企业,只是由于这次收购数额巨大、而对方又是世界三大矿产巨头之一,才会掀起这么大的涟漪。历数近些年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海外收购之路,可谓是举步维艰,尤其在进行能源企业的海外收购时,更是如此。

  在资源为王的时代,中铝的失利使中国通过收购海外矿产企业突破资源瓶颈的战略构思再次出师不利。国人痛定思痛,力图求解其中的迷局。有人说,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过程中,西方对中国复杂多变的心态是问题存在的根源;更有人一针见血地表示,国企的国有背景让西方社会有所顾及,毕竟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换句话说中国不差钱,西方社会会从他们自己的角度理解认为,中国国有企业一旦在世界矿产资源中拥有话语权,接下来中国将更加势不可挡。中铝果真失败于国企背景吗?现象的背后蕴涵着怎样的利益角逐?未来,国有企业的海外收购之路该何去何从?目前,很多问题似乎还找不到定论。

  利益角逐的结果

  近一两天,各方对事件的反应开始冷静下来,有学者表示,这种结果应该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结局。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家,淡水河谷产量的30%供给中国,力拓50%以上的矿石销往中国,必和必拓50%的铁矿石产量运往中国,日本和韩国进口的铁矿石相加,还不足中国需求的一半。中国已经在铁矿石资源占有方面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2009年度铁矿石谈判眼下正处于相当敏感的时期,国际上三大矿业巨头与中国的冲突,正处于非常明显的对立状态。从这个角度上说,中铝和力拓的合作是国际利益的冲突。

  能印证这一说法的应该是力拓和必和必拓的再次“牵手”。世界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与第三大矿业公司力拓5日就合资经营双方在西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业务达成协议。根据双方发表的声明,必和必拓与力拓将在合资企业中各持有50%的股权,必和必拓将向力拓支付58亿美元以获取上述股权。据悉,合并产生的协同效应将为两家公司节约至少100亿美元成本。看来,为了自己的利益,力拓是要置中铝于万劫不复而后快。

  中铝受到粗暴对待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开始显现。此前,由于铁矿石价格连年翻番,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一再压缩以至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中国钢协携钢企们同矿业巨头们的谈判一直展开得如火如荼,即便日本钢企谈下33%的降幅,中国咬定40%不松口。近日,中国钢协斩钉截铁地表示,如果谈判破裂,中国钢厂宁可减产。

  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表示,今年1—4月,全球粗钢大幅减产超过30%,铁矿石过剩达到2亿吨,属于严重的供大于求,中国钢厂不必要担心有钱买不着矿。国内港口库存量达到7000万吨,国产矿也会增加供应。如果谈判破裂真的有影响的话,中国钢厂宁可选择减产。

  单尚华说,现在,外矿已经变成纯粹的商人,没有把自己当作生产企业,过于注重眼前 “套利”,这不利于矿山长远发展,也有损钢厂与矿山的战略合作。在中钢协积极呼应的同时,中铝又该何去何从呢?

  “牵手”与“分手”

  6月5日,中铝在声明中明确表示,“对力拓毁约以及转向与必和必拓合资的结果,感到非常失望”、“中铝公司作为力拓集团的单一最大股东,注意到了力拓集团计划实施配股融资并拟与必和必拓集团在西澳皮尔巴拉(Pilbara)地区建立合资企业的公告,我们将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语气中的愤怒和失望是不言而喻的。

  中铝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2月份,在金融海啸肆虐之际,力拓求手中铝,以解资金难题。时下,随着经济形势复苏,力拓逐渐缓过劲,便开始覆手风云,情理上另人无法接受。资料显示,近4个月里,力拓澳大利亚公司的股价已经从2月初的低谷时期上涨了近70%,力拓英国公司的股价也上涨了近1倍。(下转第二版)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