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陆建德:那些表面绅士内心放浪形骸的老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2日 03:22  第一财经日报

  苏娅

  学院里古老、厚重的橡木门,运酒车碾过小巷印出的车辙,唱诗班天籁般的吟唱,“表面绅士的老教授的书柜后面,其实放满了喝空的酒瓶”……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博导、外文所副所长陆建德的剑桥记忆,由斑驳、细碎的往事和印象串联起来。

  陆建德不愿强调自己的剑桥身份,因为“自己只是在那里做了几年学生,渺小得很”。但在散漫的回忆间游走,辅以办公桌上的新学期剑桥校友杂志《CAM》,一座古老的学府,一段校园往事,仍在陆建德话语间跃然而出。

  1983年,陆建德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被选派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中国人对于西方世界的理解被固定为“纽约一样的高楼大厦,宽得没边的城市公路”,带着这样一种“现代化焦虑”,置身古老的剑桥大学校园,来自观念、文化、心理和视觉的冲击如此强烈。“石头铺成的小路到处都是,小巷里仍然留着运酒的车擦过的痕迹,一道一道,斑斑驳驳,有些学院的橡木门沉重、古老,餐厅里的桌子也有上百年的历史,样子很简朴,有些桌子的桌面不平,但是很结实,坐下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想:一百年前谁在这里吃过饭呢?”

  陆建德记得,当初离开复旦的时候,自己精心挑选了复旦大学校园的明信片带到英国,当时以为现代得不得了的明信片上的复旦校园建筑,带到剑桥后却再也拿不出手了。“两种文化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如此不同,那时候的中国人心目中的‘现代化’有着纽约式的面孔——宽得没边的大马路,森然般林立的高楼,而他们偏偏那么珍视历史的遗存。”

  “一时间,很多学科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我们有一套既定的思维模式。”陆建德回忆,当时剑桥的老师中有一位对中国文化特别钟爱,特意邀请陆建德去聊聊中国。“我猜我的谈话一定让他失望。我们去的时候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跟他说的全是当时的流行语,比如‘现代化’之类,现在想来,他也许希望了解中国人怎么生活的,而我们每个人都急于描述一个飞速前进中的中国。”

  关于剑桥出了名的“导师制”,林语堂有过生动的描述:学生与导师见面时,导师坐在沙发里拿着烟斗喷烟,喷得学生的天才冒火。

  在陆建德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学院的气氛并不是特别好,教授之间不是很和睦,“尤其牵扯到人文学科方面,争论很难避免”,有趣的是,导师们并不向学生明示他们之间的分歧与矛盾,“老师们即使观点不同,也会友好相处,不会剑拔弩张,必要的时候仍能愉快地交谈。”这些印象,是成年之后的学生们,可资回味的细节。

  “那些表面看起来相当绅士的老教授们,内里却常常是放浪形骸的,他们的书柜后面或许藏着的是一排一排的空酒瓶。”剑桥的酒文化是出了名的,在陆建德的印象里,老师们都特别会品酒,如果不会品酒你的社会地位就低,有些老师的酒量很大,一个没有多少人参加的讨论会开完,可能10瓶葡萄酒就没有了。

  几乎每个学院都有酒窖,藏着无数的美酒,运酒的车就在小巷子里进进出出,碰撞到墙壁,也不做修复,留着一道一道擦痕,是斑驳的历史。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