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媒体观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2日 01:54  21世纪经济报道

   《纽约时报》 (6月10日)

   漫长的复苏

   随着经济回暖的迹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很多人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亚洲。这里的复苏似乎应该比其他地区来得要早,但是,亚洲经济的复苏道路同样不好走,而且,现在亚洲经济距离真正的脱困还有很长一段路。

   全球经济或许已经停止了此前自由落体式的狂跌,但是亚太地区的经济数据却表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经济仍然应该保持着清醒且冷静的态度,全球经济,或者说亚洲经济,要重新开始以往的增长势头还需要数月的时间,而且,即使这一刻真正到来,其代价也不小。

   目前,在日本,4月份的工业订单同比下降了5.4%,高于分析人士之前的预计。这些工厂订单往往都是观察经济表现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晴雨表,而4月份的下降则充分说明,如今日本经济还处于脆弱阶段,日本企业的投资欲望还是萎靡不振,经济的彻底复苏还很遥远。

   《纽约时报》(6月10日)

   美国贸易旧病复发

   美国的贸易状况才有了稍稍的好转,但是好景却不长,最新的统计数据又显示,4月份美国出口贸易又再次下降,贸易逆差继续回到了不断上升的老路。

   由于全球市场需求的持续疲软,美国四月份的贸易逆差达到了292亿美元。这当中,出口贸易总量下降了2.3%,为1211亿美元,这也是自2006年中期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也是过去九个月里的第八次下降。与此同时,美国4月份进口贸易额也是连续第九个月下降,尽管降幅要小于出口,为1.4%。这是自2004年9月以来最低的进口贸易额,更加充分说明了受到经济危机打击的美国消费者的胃口已经不如以前。

   一如既往,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继续上升,从3月份的156亿美元提高到了168亿美元,中国仍然是美国的最大贸易逆差国。

   《金融时报》 (6月10日)

   德国的收获

   一直以来,德国的谨慎态度都不怎么受到英语国家的欢迎。十年前,当英美两国的消费者开始大肆举债消费时,德国人没有加入到这个行列里。去年秋天,当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时,德国又因为不愿意加大公共债务,无意像英国和美国那样拿出大笔资金救市而受到了多数评论家的批评。而且,舆论甚至对于德国的薪资水平限制措施也感到不满,认为德国企业向工人发放更多的工资。

   不得不承认,这些意见有其道理。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德国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认清这场危机的本质和波及范围。为了储备资金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全球多数企业都大幅度地削减了投资。结果,这使得像德国、日本一样的出口大国经历的经济灾难比英美两国的还要严重。

   不过,如果德国的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真的大肆举债,世界和德国自己的经济是否就会真的好起来?就拿财政政策来说,任何一项经济刺激计划都是昂贵的,庞大的债务负担会给后来人造成沉重的拖累。

   其实,经济刺激计划的规模并不是最为关键的,关键的是这样的计划能不能既能在短期里带来收益,同时又不会造成长期的麻烦。就短期和长期而言,德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比很多国家的都要好。除了某些引发争议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德国的经济刺激计划表现得可圈可点。

   与此同时,在缓解劳工市场压力上,德国也找到了一条不错的途径。德国政府鼓励兼职工作,或者两年内暂不工作,并且向这部分工人支付补贴。这样做当然也花钱,但是其成本却比工人完全失业要小得多。最重要的是,这可以保障就业率。到目前为止,这一措施的效果已经很明显,德国尽管因为全球商业环境和贸易的萎缩受到了比英美还要大的打击,但是其失业率的上升速度却非常慢。

   《经济学人》 (6月10日)

   开始还钱

   当十家美国银行开始偿还去年底美国政府向其提供的救命钱时,这是否就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最近,美国财政部批准十家大型银行可以偿债,这其中,九家银行都通过了之前的压力测试。这笔还款总计将达到680亿美元,对于缓解美国国库的压力还是有一定作用,而且,至少对于市场而言,这样做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有助于减少不安的情绪。

   尽管现在财政部还没有指明哪家银行会最先开始还债,但很明显,一定会是那些已经通过压力测试的银行,包括摩根大通、高盛集团等等。而这些银行之所以会这么着急换钱给美国政府,除了自身的状况开始好转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其不愿长期受到政府的控制。在偿还债务之后,美国政府在这些银行中的股权会减少,自然,其话语权也会随之减少,其影响力也会下降。

   在这些急着脱离政府控制的银行中,某些复苏的迹象还算明显。目前,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状况和盈利水平以及股价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自从5月份的压力测试开始以来,美国大型银行的融资能力有了提升,已经在市场上筹得大约1000亿美元。因此,部分银行的确具备了还债能力。而且,美国财政部也可以利用这部分还款来偿还公共债务,或者再把这些资金拿去支持那些规模稍小的银行。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