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应对危机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2日 00:08  中国经济时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本报记者郭锦辉

  “大家对通胀的担忧确实存在,但不是当务之急,现在的首要任务仍是刺激经济保增长。”6月1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批准,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主办的“第二届政府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国际)研修班”上,针对近期股市、楼市以及部分商品价格变化引发市场对通胀问题的讨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如此表示。

  他认为,中国经济既怕冷又怕热,而当前要解决的最突出问题仍然是保增长。随着消费价格指数月环比下滑幅度缩小,通缩压力减轻,这是好的迹象。在刺激济保增长的同时要防止通货膨胀,决策部门也在密切注意,虽然它还不是现在的首要危险,但也不能因此避而不谈。

  对于房地产市场,“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商品房销量虽有回升,但价格不回升。相反市场化相对较低的地区,部分带有政府背景的开发商,由于目前信贷增长比较猛,资金量比较宽松,反而硬扛着不降价。这不符合楼市正常调整的需要,我们应当以南方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楼市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卢中原说。

  他认为,从全国总的情况看,近几个月楼市的销量反弹较大,但商品房的价格指数仍在回落,仍然是负值,这个迹象也是好的。量价齐升还需要一段时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也应该挤一挤。

  对于股市,卢中原表示,经过全流通改革,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以及基本规则和制度的完善,中国的股市正在跟宏观经济的变化形成正常的联系,走入正轨。“股市涉及人们的信心和预期问题。股市的变化一直比较积极,先于楼市。从去年的1700多点上到现在的2700点以上,尽管中间有过一定的震荡,但总的态势还不错,反映了市场对中国经济向好的信心。”

  对于温总理提出的“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这一论断,去年和今年年初,卢中原侧重从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潜力和前景,来阐释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来源。随着经济刺激政策逐步见效,短期回暖指标越来越多,现在他不仅对中长期经济发展前景仍然乐观,而且对短期经济回暖也持乐观态度。

  “我个人主张应当坚持客观、公正、冷静、科学的立场,只要站在这八个字的基础上,对经济形势的积极变化确实应该乐见其成。”卢中原说。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国货币政策大约6到9个月见效,财政政策大约3到6个月见效,综合起来,我国政府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已经实施6个月,效果应该越来越明显。同时,对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也应当做好足够的准备。

  美国官方认为美国经济将在年底复苏,而按照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已经两年来看,这个时间并不短。不过美国一些悲观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复苏将在5到10年内。卢中原认为,美国经济的短期复苏,确实已经出现一些积极迹象,但未来5到10年出现波折的可能,谁也不敢排除。

  “由于国际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可能经历震荡,未来中国经济依然会遇到风险。”卢中原认为,对我国短期经济数据的回升,要给予客观承认,这是增强信心的重要依据,但更要清醒地看到背后的隐忧。

  他认为,由于内需周期性回落和外需骤降交织,中国经济需要进入休整期。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表现在:发展方式粗放问题进一步暴露;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我国实体经济冲击日益显现,小、微型企业更为困难;就业压力加大(农民工大量回流、大学生等就业困难);通货紧缩迹象出现;外部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出口形势严峻。

  “应当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谨防反周期背景下故态复萌。”卢中原认为,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和根本途径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组合等方面,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外部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回调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在保增长的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应当进一步审视发展方式缺陷,积极推进优胜劣汰和结构升级,吸引外部资源提升竞争力,促进国内区域合作与合理布局,完善金融创新和监管机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资源价格、财税体制和土地管理体制等关键领域改革,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更好的结构基础、技术基础和体制基础。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