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部崛起的新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1日 12:37  鄂商

  ■ 叶青

  中部崛起政策原来有“两个比照”——比照西部、比照东北。在不久前的中博会上,又有一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政策值得关注。

  首先,国家大力实施扩大国内需求政策带来的机遇,一定会更多惠及中部地区。

  其次,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其他地区转移带来的机遇。经过30年的发展,沿海地区的一些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比较优势正在丧失,必须向中部转移。

  再次,国家实施产业振兴规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将给中部带来机遇。今年中央财政将投入1400多亿元,推动科技创新。中部地区人才济济,有条件承接国家科技创新项目,有能力更有效地把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发展当中。

  第四,大量农民工返乡带来的机遇。

  而近期商务部明确提出,将重点在七个方面支持中部地区发展。

  一是支持中部地区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依托具备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贷款贴息政策支持,给予入园企业相应税收优惠,促进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二是促进加工贸易向中部地区梯度转移。鼓励东部沿海出口加工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在中部培育形成一批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赋予其保税物流、便利通关等政策,对重点承接地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三是支持中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尽快启动中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和重点省级开发区升级,对符合条件的中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协调有关部门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项目贴息规模,提高贴补率。

  四是支持中部地区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大对中部六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在“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结构资金”的使用上,对中部地区给予倾斜,适当扩大“农产品贸易促进资金”的规模,对中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出口给予支持。

  五是支持中部地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支持中部地区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中部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中部地区企业积极开展文化产品出口,支持中部地区开展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承接服务外包的全球竞争力。

  六是支持中部地区企业“走出去”。给予中部地区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资格优惠,鼓励中部地区各省建立劳务外派基地,建设劳务外派品牌,对中部企业在申请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时给予支持。

  七是支持中部地区开展投资和产业转移促进活动。加强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规划引导,制定中部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导向目录;利用多边投资促进机制,支持中部地区加强同国际组织、境外机构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东部和中部以及中部省际之间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加强投资贸易合作,共同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资促进活动。

  而最近,还有一个说法——“安徽崛起: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此话不无道理。安徽在区位方面所独有的优势决定了安徽与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文相近、文化相亲、利益相关”的关系。在自然资源上,2007年安徽向长三角输出煤炭3100万吨,比上年增长12%;皖电东送98.5亿千瓦时,增长38.4%。在综合交通上,安徽跻身交通枢纽中心,2008年8月,合宁沪高铁动车组正式开通,今年4月,合武高铁正式通车,省会合肥已经形成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武汉、3小时到上海的交通网。此外,安徽有较低的土地和人力成本,综合商务成本也只有发达地区的1/3左右。

  在践行“东向”发展战略中,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今年前两个月,安徽利用省外资金实际到位470.8亿元,同比增长34.9%;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资金实际到位227.1亿元,增长84.9%,占千万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的54.5%。安徽全面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安徽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与新信息产业,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打造新动力。从安徽全省来看,以省会经济圈居中,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为两翼的城市群发展新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叶青

  作者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全国人大代表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