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婷
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0.3%。与4月份相比,CPI同比跌幅缩小0.1个百分点,环比跌幅扩大0.1个百分点。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7.2%,环比上涨0.1%,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0.4%,降幅比4月份分别扩大0.6和0.8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认为,5月份CPI和PPI同比数据反映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依然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而PPI近两月的环比增长,以及粮价连续五月环比小幅上涨,则值得引起重视。
下半年或双现正增长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表示,下半年CPI和PPI可能会双双变成正数。去年两者基数很高,猪肉价格攀升带动下,2月份CPI甚至达到8.6%。由于去年猪肉价格第四季度开始下降,所以今年下半年同比降幅会缩小。
另一方面,去年底至今年初经济增速放缓导致需求下降,而下半年经济有望加快好转,也会对价格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李晶认为对于物价负增长并不需要过于忧虑。
事实上,过去几个月中国进口大宗商品需求强劲,1-4月份铜进口翻一番,4月份铝进口翻四番。石油进口方面1、2月份虽然有小幅回落,但4月份原油进口增长13.6%。“一方面中国内需有所恢复,另外贸易商和企业中,出于对大宗商品未来几个月内上扬的预期,大家有一种囤积心理。”李晶表示。
李晶说,考虑到目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因素,下半年实现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幅变正也是可能的。国际油价目前约为67美元/桶,比最低值增长一倍,铜价从3000元/吨升为5000元/吨,也接近一倍。
国家统计局分析指出, 1-5月,粮食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2%、1.0%、1.5%、0.4%、0.8%,已经连续五个月上涨。粮食是许多食品的原料,也与许多农产品存在比价关系。因此,粮食价格走势的抬头,是否会影响今后CPI的走势,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东方证券宏观经济高级分析师高义指出,我国CPI有望在7月达到底部,PPI也将在7月见底。
通胀风险可能加大
“目前通货膨胀的风险正在加大,一方面,各国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积极政策,包括大量货币的增发,流动性的充裕可能造成价格的反弹。此外,通货膨胀预期正在强化,这可能导致一些厂商出于价格上涨预期囤积原材料等情况的发生,从而进一步拉高价格。”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永军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就我国而言,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下,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新增信贷达5.17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新增信贷,并提前实现了今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的目标。
高义表示,目前我国物价正处在微妙的平衡当中,通缩风险尚在撤离过程当中,通胀压力已经显现。但是他也指出,对于通胀的担忧虽然存在,但是通胀究竟是否会出现以及会发展到何种水平,还要看两种制约因素的博弈:一方面,大量增发的货币成为通胀的主要推动力;另一方面,目前全球范围内产能过剩还十分严重,则形成对物价向下的压制。
“目前尽管经济有所复苏,需求有所回升,但还没有达到超过潜在产能的水平。”高义对记者表示。
货币政策应以“保增长”为主
在通胀风险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是否还应维持充裕流动性?高义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经济虽然出现积极迹象,但是回稳基础尚不牢固,因此目前宏观调控政策依然将以保增长为主,并会成为2-3季度宏观调控的重点。
但是他也指出,考虑到通胀风险的影响,如果货币政策有调整的话,应当出现在四季度。西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先安也表示,预期今年四季度货币政策可能出现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