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5月份宏观数据仍将矛盾多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0日 23:29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实习记者 祝辉报道

  在5月6日前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专访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教授马立平、北京大学财政学院财政系主任林双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教授赵国庆等5位专家均认为,宏观经济数据存在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祝宝良:数据冲突年年都有

  这种数据冲突年年都有,较难统一,这个统计局都解释过了。主要是统计口径的问题,在统计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这样的情况,这个都已经解决了,没有太多的问题。5月份估计也是这样,但数据之间的出入不会太大。4月份用电量减少主要集中在重工业,5月份估计随着国家基础设施投入效应的逐步显现,重工业的用电量会呈增加的态势。

  5月份整体宏观经济走势还不好说,GDP(国内生产总值)方面我认为还是应该在7~8之间。就经济的底部是否已经过去了,这个大家的看法不一样,我认为这个时候最好不要轻易说底部是否过去,还是要看实体经济的恢复程度。如果开始恢复得快,那么物价就会上涨,但现在还看不到这种情况。我估计5月份物价指数(CPI)可能同比维持在-1.3%到-1.5%之间,比4月份要好,但上升速度会慢。

  左晓蕾:关键是看其计算方式

  这个还是统计口径的问题,像海关总署和商务部统计的数据有差距,他们从来都是有差距,不是今天有差距,可以查一下历史上的数据,都有这种情况,这个问题也不是第一次被提出来了,4月份有这种情况,5月份同样也会有,不可能将这些部门的统计口径完全统一。关键是要从统计的角度查一查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计算方式,不要只盯着个别数据的出入,当然还要综合他们的数据。

  5月份,就目前我国经济形式来说还处于一种通缩状态,还没有形成通胀预期。从实体经济看,生产者还在去库存化,民间投资并未被激活,并且PPI、CPI还在大幅下降,所以这一时期经济形式还在徘徊状态。

  马立平:与统计制度有关

  国家的统计制度分为三大块,一个是国家统计局,一个是国务院各部委的统计部门,比如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都有自己的统计部门;第三个是地方上的统计局。

  这就是说,咱们国家的统计属于条框统计,国家各地方横向有统计机构,纵向国家系统也有统计机构,这涉及到一个制度的问题。从业务上来说,地方统计局归国家统计局管理,但部委的统计部门国家统计局就管不了了。

  要想各统计数据完全统一很难,这中间涉及到一个统计制度的问题。就现在公布的很多数据,可能是因为没有把指标是怎么计算的公布出来,这可能会造成有些不懂统计的人认为误差怎么会这么大?是不是作假了?但是了解统计口径的人就会知道差距是在所难免的。即使你统计范围一样,你用抽样方法来把握一个抽样,可能也有一点误差,这是正常的。由于每个部门的统计范围不同、计算方法不同,对统计指标的解释自然不同。

  统一统计口径目前来说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各省GDP的加总也不可能等于国家的全部GDP,因为他的统计方法不一样,比如全国统计数据是抽样去做的,然后地方统计数据是根据地方的方法去做的,不可能两者严丝合缝地对上。

  林双林:误差不会影响大局

  可能是统计口径的不一样,使得经济宏观数据有一定的出入。这方面,统计各部门还要协调,最后各统计数字都还是要归总调整的。其实这些统计数字最终都要归总,都归总在中国统计年鉴里,最终都是以中国统计年鉴为准。

  像我是做财政研究的,有时候财政部统计的数据和国家统计的数据有出入。这中间就可能存在一个统计范围的问题,但出入不是很大,而且过一段时间相关部门还要进行调整,调整这个数字,最终各部门的数字将会归为一样。我平时作研究的时候比较喜欢参考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于具体某一个月份或季度的数据只是作一个大致的了解。平时我在做研究的时候遇到不同部门公布的数据有出入,一般问题不大的话,不影响最终的分析结果的话,我就不太在意,因为我们都分析大趋势,有一点误差的话不会影响大局。

  统计有出入这是难免的,你又要统计数据及时出来,还要准确,我想不可能两者尽善尽美。我认为我们国家的统计能力在发展中国家中还是比较强的,我们国家是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那个年代国家做计划非常依赖相关统计数据,如果如国外媒体质疑的那样的话,我们政府就没有依据来制定相关计划了。

  外国人老质疑我们的统计数据,我觉得那是他们不懂。像2000年、2002年美国人就质疑中国的经济数据,说统计有问题,说中国把这个GDP数字虚报了,报得太高了,实际上经济增长没那么高,后来没过几年,2005年中国人又把GDP上调了16%,不是说虚报了,而是没报够。所以,从大的方面来看,中国统计的数字就是这样。

  赵国庆:有统计口径的问题

  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正常的,这里面有统计口径的问题。国家发改委有它所属的经济研究院之类的研究机构及其专家,像社科院、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也同样有它的专家,另外商务部也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及其专家。现在不同部委的统计部门具体情况不一样,它们统计的口径就不一样。

  比如,在4月份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海关统计的进出口数据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有出入,我认为就进出口这一块基本以海关的数据为准,因为它每天都有记录。这还不是误差的问题,因为这些宏观数据经过调整之后会有一定的差距的,比如我们做统计的经过节余调整和没有经过节余调整,这差距是很大的,这是方法上的问题。所以说,完全统一这些统计数据是不太可能的,只能说缩小它们数据之间的差距。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