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9,寻找绿色新支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0日 02:22  第一财经日报

  章轲

  如今,一场环境挑战摆在全人类面前:

  观测数据表明,地球表面正在变暖,因此而引发的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减少、土地退化、食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缺失现象也愈演愈烈,令人担忧的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持续变暖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

  “地球村的概念从来没有得到如此的强调。”联合国开发署驻华代表马和励说,“世界各国都被通讯、航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生态环境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历史更长。”

  环境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

  让全球领袖们感到紧张的,是眼前出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威胁到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难题: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类活动产生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当前,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平均每年增长1.3%左右。气候变暖导致地区性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出现频繁而加重的气象灾害事件。

  臭氧层破坏。1970年代,科学家发现在南极的上空大气层中的臭氧含量开始减少,1989年科学家又发现在北极的上空臭氧层也遭到严重破坏。臭氧层破坏的结果使人类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还可能引起眼疾、人体免疫系统机能下降、植物生长迟缓等。科学家研究发现,臭氧层含量减少1%,损害人体的紫外线将增加2.3%,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5.5%。因此,一旦臭氧层发生重大破坏,地球上的生命将蒙受巨大灾难。

  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由于现代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业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国际贸易的有关后果,全球生物多样性正处于不断丧失的过程,并且丧失速度正在加快。这种丧失不仅表现在物种资源的锐减,许多物种濒临灭绝,而且还表现在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

  “如果全球经济系统的生物基础不能得到保护,如果油井枯竭而新能源系统还未及时建立的话,经济的瓦解和崩溃势难避免。”美国著名的环境专家莱斯特·R·布朗说。

  布朗说,环境安全的形态具有隐蔽性。国家环境危机的显现往往经历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对国家安全的非军事威胁远远没有军事威胁明显,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的过程是逐步和积累的,在它们进入困境或发生灾难之前,很少被人们考虑到。”

  从本质上说,环境安全就是国家安全。

  当一国范围内的水、空气、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到严重破坏或受到严重污染,维持生命系统的生态功能严重衰退,造成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大大削弱,国际冲突加剧,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民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时,就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

  据环保问题专家田仁生、严刚撰写的《环境安全问题的挑战及我国应对策略》一文介绍,随着冷战的终结,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大过渡时期,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环境问题上,有两个重要观念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思考、阐释与争论。这两个观念就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安全”。“可持续发展”主要与环境问题的经济维度有关,而“环境安全”则主要涉及环境问题的政治维度。

  确保全球环境安全已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据了解,近年来环境安全被许多国家列入国家安全战略重要目标。

  日本就较早提出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表示“只有在地球环境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才是日本为国际社会作贡献的主要内容”;1991年8月,美国公布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首次将环境视为国家安全利益。1996年,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表示美国“必须领导大家一起来保护最终决定全球繁荣与和平的地球环境”。前副总统戈尔则声称“我参与竞选的原因之一就是想把环境危机上升到政治问题的高度,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除美日外,欧盟、俄罗斯等国也把环境安全列入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

  不过,据专家介绍,尽管环境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的重要战略目标,各国在环境安全的一些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但分歧与矛盾依然存在。

  寻找绿色的新尝试

  地球是属于全人类的。许多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耗竭等都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努力。

  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正式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至今已逾15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也有10年的历程,虽然气候变化问题已被列入全球环境问题之首,但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水和空气污染、酸雨、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等多种问题,各国政府做出了多种尝试。

  英国是欧盟乃至世界控制气候变化的积极倡导者,其促进低碳排放的主要激励措施包括气候变化税、碳基金和温室气体排放贸易计划;日本在能源需求方面根据《节能修正法》大幅提高能源利用率,强化节能标准,希望形成抑制CO2排放的社会;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制定的最终气候变化政策方案是将“温室气体强度”作为一种尺码来衡量减排取得的进展而又不损害经济的增长。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虽然发展阶段和发展起点都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但也十分注意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深刻认识到CO2排放不仅对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历史告诉我们,西方发达国家是造成全球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者,它们实现工业化的过程是以不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顾后果地向环境过度索取以致造成大量污染和浪费的过程。即使在今天,发达国家以仅占世界25%的人口,消费着全球能源总消费量的75%,若按人均尺度计算,发达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高出发展中国家7~8倍。

  发达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和环保技术转让,然而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拒绝承担这一义务。

  “关于技术转让,不是说发展中国家一点技术都没有,但先进的技术90%以上都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手里。”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巡视员高广生认为,要应对气候变化,必须使先进的技术能够通过技术转让在全球有效地实施。

  高广生举例说,中国在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也提出了优先发展的技术清单,强调在中国要发展IGCC(整体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这个技术当时美国已经研发出来了,美国的技术拥有者也同意向中国转让,我国有关部门也和他们签署了转让的协议。但是,最后美国政府认为这个技术太先进了,没有批准这个协议。

  “我们试想,如果当时中国能够有这样高效发电的技术,它的能耗比我们当时掌握的技术低1/3以上,那我们在这十几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所建的发电厂就能够大规模地应用这种技术,可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高广生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也指出,技术转让、技术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非常关键的措施,它是一个基础。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在进行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当中,如果采用了现在发达国家已经有的节能环保技术,就实现了节能和减排。如果还用落后的传统技术,无疑就是一种浪费。

  世界资源研究所所长佩恩指出,未来环境安全的保障有赖于各国领导人能否促进以下六大变化:人口数量转变。在世界人口再翻一番之前稳定人口。技术转变。由20世纪资源密集的、易污染的技术转向对环境温和的新一代技术。经济转变。创造一个基于依赖自然界“收入”而不耗尽自然界“资本”的世界经济。社会转变。更加公平地分享环境和经济利益。信息和意识转变。包括在了解自然系统和人类对其影响,以及监控和估计环境情况与趋势、向决策者和公众提供重要趋势及预测进展的指标和尺度等方面有重大进步。组织机构转变。建立更强大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机构,促进全球朝着维持发展全面转变。getty图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