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工业在全国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重点投资的项目,有四分之一落户武汉。这些早期建立的国企,奠定了武汉乃至湖北的工业基础。
和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一样,在经济转型阶段,武汉工业的优势慢慢减弱了。但雄厚的工业基础依然是武汉经济发展重要的依托和资源。如何利用武汉良好的工业基础,结合科教、区位等综合优势,以实现湖北的跨越发展?
不仅要依靠武汉,还要辐射更广的范围;不仅要发展工业,还要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湖北选择了建设武汉城市圈,以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一个以武汉为中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孝感、鄂州、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北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湖北省经委主任欧阳万坤说:“‘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建设新的内涵,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去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两型社会”建设的各项试验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撤除区划藩篱,打破经济壁垒,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产业格局和经济结构正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化”目标调整。
“两型”产业探新路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偏重,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产业“两型化”。
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72.1亿元,占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1.5%。从某种意义上讲,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速度决定了湖北经济的发展速度。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萧安民说,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是改革创新,切入点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武汉城市圈以“两型社会”为发展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将成为湖北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器。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产业是关键。2008年,武汉城市圈三次产业的比重是10.9:45.5:43.6。湖北省委财经办副主任梁亚莉说:“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偏重,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产业‘两型化’。”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黄石市的一家老牌水泥企业。一提到水泥厂,人们就会想到满是灰尘的厂房,然而华新水泥公司的厂房里却几乎看不到一丝灰尘。通过几年来生产工艺和装备的升级换代,华新水泥公司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线。在黄石这样一个资源型的重工业城市,华新水泥开始利用钢厂的废料作原料生产水泥,并在城市圈内的其他一些城市建设了废物预处理工厂。
华新水泥公司的转型在武汉城市圈很有代表性。长期以来,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发展以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开发为重点,产业层次不高。过去几年来,借助科技创新,很多企业逐渐由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武钢2008年投入节能改造资金30多亿元,完成了北湖污水处理厂等8个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实施了烧结低温烟气余热发电等16个技术改造工程。萧安民说,传统产业通过改造更新,正经历着一轮新的调整和升级。一个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采用集约型和循环经济方式发展的新型制造业体系正在武汉城市圈内形成。
除了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更重要的是发展高新科技产业。2008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亮点频现———
华中数控公司成功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完成了创新思想到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到高科技产品的转化,从一个校办企业发展成国产数控行业的尖兵。
总投资超过100亿元的中芯国际武汉12英寸芯片厂12英寸半导体生产线正式投产;法国阿尔珐集团、德国西门子公司同时在武汉阳逻建设大型变压器生产基地。
光电子技术迅猛发展,催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武汉创造”。目前,武汉光显示产品规模效应已经凸显,由冠捷显示、冠捷科技、瀚宇冠捷、唯冠科技四大企业为龙头的沌口和蔡甸光显示产业,去年完成显示器生产1043.75万台,实现产值177亿元。
……
产业发展日益“两型化”,使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坚实。
机制创新破坚冰
围绕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和城市圈自身的特点,一系列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正在武汉城市圈内形成。
今年3月,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正式启动湖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标志着湖北酝酿了近3年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工作正式推行。
排污权交易正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成果。一年多来,“撤藩篱,破壁垒”,多项以建设“两型社会”为目标的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展开。
去年12月,湖北首个由政府回购的收费站————106国道下陆收费站被拆除,这是武汉城市圈率先拆除的收费站。从今年3月起,武汉城市圈内2200万移动电话用户每月交8至12元功能费后,互相拨打手机全部实现单向收费。
湖北省委财经办副主任梁亚莉认为,在体制机制上有突破有创新,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关键,要围绕“两型社会”的要求和城市圈自身的特点,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在国务院批复了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后,湖北为形成与总体方案相适应的具体实施框架,编制了5个专项规划,制定了6个配套支持政策,提出了5个“撤藩篱,破壁垒”的工作方案,出台了改革试验3年行动计划,列出了1个重大系列项目清单(简称“56531”),城市圈内各市也制定了改革试验的3年行动计划。
国家有关部委一系列试点改革陆续在武汉城市圈展开。环境保护部与湖北省签署了《共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协议》,保监会与湖北省签订了《关于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备忘录》,教育部与湖北省商定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尊文说,有关部委一系列改革试点在武汉城市圈展开,切实推进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使政策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对试验区建设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武汉城市圈乃至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筹配置资源,统筹规划生产力布局。秦尊文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大创新,就是要在跨越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范围内展开改革试点。如何突破原有的行政区划界限,是体制创新的重点。
去年7月,湖北省工商局发布《武汉城市圈市场准入一体化试行办法》,在全国率先推出“异地冠名”,即城市圈内新办企业将由原来的只能冠用本市行政区划名称,改为可以冠用圈内其他市、县行政区划名称。也就是说,在鄂州等周边城市的新办企业名称,可以冠以武汉来提高知名度。
“异地冠名”仅仅是个开始。2009年2月,《武汉新港总体规划》获交通运输部批复。湖北将以阳逻为中心,集中武汉、鄂州、黄冈的优势岸线资源,合力打造吞吐量过亿吨及千万标箱的大港。这是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首个龙头项目。
梁亚莉说,武汉新港建设,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中国4大交通枢纽中心来规划,这正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缩影。
错位发展开新局
“双迁模式”正在促进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垂直分工,进而优化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并拓展各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形成错位发展的新局面。
2005年,湖北两大钢铁巨头————武钢和鄂钢合并。前者是中央直属的特大型企业,后者是有着近50年历史的湖北省属重点企业。两大钢铁公司相距不到50公里,合并是资源整合、市场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武钢和鄂钢的合并,也说明一个问题:武汉、黄石、鄂州3市,产业结构趋同,产品档次没有拉开,食品、机电等产业遍地开花。从产业布局来看,武汉城市圈产业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与中心城市武汉相比,周边二级城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不多,市场竞争力不足。
去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60.08亿元,占整个城市圈的56.8%。湖北省委财经办副主任梁亚莉说,优势在于核心只有一个,龙头作用突出,生产要素高度向中心集聚。武汉应该发挥优势,提升城市功能,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圈内其他城市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是交通一体化。今年武汉铁路局将投资近800亿元,主要用在城际铁路和路网通道的建设,包括武汉至咸宁、孝感、黄石、黄冈的4条高速城际铁路,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直达城市圈其他几个城市的“1小时客运交通圈”。交通一体化使武汉城市圈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经济联合体。
其次是以市场为导向,要在圈内形成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调发展。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说,“武汉城市圈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战略。‘1+8’的发展战略为武汉装上了双轮驱动。武汉的发展为其他8市创造了条件,而其他8市的发展又为龙头武汉增强了活力。只要‘凿壁借光’借得好,各市之间就能实现共赢。”
黄石市市长王建鸣说,“黄石是一个资源型城市。黄石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总体思路是依托武汉、接受辐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
位于鄂州市的湖北省葛店经济开发区,离武汉市区只有20多公里,最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在鄂州市的行政区划内,不仅有以武汉冠名的企业,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武汉市的公交车就开到了鄂州市葛店镇。这两年,武汉的外环公路也修到了葛店镇边上,从葛店到武汉东湖高新区,走高速只要10多分钟。便利的交通促进了产业的错位发展。
“研发在东湖,产业基地在葛店”成了该区的写照。武大弘元、武大新材料、华中科大信息陶瓷都在葛店开发区设有科技工业园。早在1995年,美国百威收购武汉中德啤酒厂,正是看中了葛店有当时华中地区惟一生产易拉罐的企业————富特波尔公司与其配套。可口可乐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有冲着葛店“易拉罐”的因素。
葛店经济开发区积极融入武汉是武汉城市圈错位发展的一个缩影。“双迁模式”在武汉城市圈内的体现越来越明显。所谓“双迁模式”,是指周边城市将企业的总部或者销售、研究中心迁往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则将企业的加工基地或连锁店迁到周边城市。据悉,包括武锅、武钢八厂、武昌车辆厂、武重、武烟等在内的制造企业已经相继迁移出中心城区。周边城市一些企业的总部纷纷迁往武汉,如中国三江航天集团,将生产基地仍留在孝感,而将研发和销售总部迁往武汉。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尊文认为,“双迁模式”正在促进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垂直分工,避免和减少水平竞争带来的过度竞争,进而优化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并拓展各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以实现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共赢,加快武汉城市圈紧密层的形成和巩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