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洲两大央行以静制动 欧央行购买债券细节出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5日 04:03  金融时报

  记者 莫莉

  部分经济数据的回暖,给予了欧洲两大央行更多思考和观察的时间。北京时间6月4日晚间,欧洲央行和英格兰银行(央行)分别宣布维持基准利率于1%和0.5%不变。在购买资产方面,英格兰银行表示保持买进债券的数量不变;而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则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备受市场关注的收购担保债券的细节。

  经济出现回暖迹象

  近来,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欧洲金融危机最糟糕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数据显示,欧洲制造业与服务业萎缩的速度正在放缓,并且欧洲4月消费者信心前景指数升至6个月高点。

  同时,调查表明,英国服务业、建筑业及制造业5月份均出现回暖。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发布会上表示,在极其疲弱的第一季度之后,今年此后的经济活动下滑幅度会减轻,在稳定阶段之后,欧元区经济将在2010年中期出现正增长。

  尽管市场对于欧洲摆脱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所抱的希望越来越大,但整体而言,欧元区和英国经济仍旧处于泥潭之中。欧盟统计局日前公布,欧元区2009年第一季度GDP季比下滑2.5%,年比下滑4.8%,创下该地区自1995年开始记录该数据以来的最大降幅。此外,经济不景气导致欧元区4月失业率攀升至9.2%,为10年来的高点。而信贷条件依然苛刻、失业人数持续上升和布朗政府近期的动荡,都为英国经济前景蒙上阴影。

  通胀压力继续减弱

  欧洲两大央行本次例会的结果也与该地区通胀压力减弱有关。据英国央行最近公布的季度通胀报告,未来一段时间内,英国通货膨胀压力将继续减轻。但为帮助英国经济尽早走出衰退,央行可能会将0.5%这一历史最低基准利率保持到明年底,同时继续实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

  此外,受能源价格下滑以及金融危机迫使企业减产裁员的影响,欧元区5月份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零,这是逾13年来的最低水平,经济学家预计未来该数据将继续走低。苏格兰皇家银行经济学家表示,6月将出现首个负通胀率,且将持续至9月。欧洲央行必须小心监察该情况的出现。特里谢4日表示,从中期来看物价仍将保持稳定,这将对家庭购买力构成支撑。

  瑞士信贷欧洲经济分析师罗伯特·巴里认为,对于欧洲央行来说,经济增长预期的下调意味着更为深层的衰退,欧元区经济明年或将实现零增长左右。通胀报告向货币政策决策者传递的信息,使得两大央行非常谨慎:经济增长预期下调意味着明年通胀预期的走低。

  英维持数量宽松规模不变

  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5月份表示,其债券购买计划的影响目前看来存在不确定性。默文·金日前表示,英国需印钞票买进1250亿英镑的债券才能对抗经济衰退。

  英国央行6月4日说,其将继续维持1250亿英镑的国债和企业债券购买计划用以应对经济衰退。

  罗伯特·巴里表示,当前是英国央行资产购买计划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还需要数月才能完成。从先前英国央行已经宣布的声明来看,任何有关购买资产第三阶段的决定只能出现下一次议息会议上。

  欧央行披露购买债券细节

  欧洲央行在5月议息会议上调低利率25个基点至1%,同时承诺要购买600亿欧元担保债券,但未公布购买债券的细节。

  “欧洲央行计划在2010年6月份前,将资产购买计划完全实施。”特里谢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将包括直接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购买。特里谢还透露将在7月份开始买入债券,600亿欧元资产担保债券的规模不变,买入债券期限可能为3~10年期。他还表示购买债券并不意味着量化宽松,并对是否扩大资产购买计划暂不发表评论,称将密切关注债券购买对市场的影响。

  野村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比尔克认为,全球经济“自由落体”的结束可能恰好令欧央行摆脱困境,经济形势好转,使得欧洲央行中的鹰派不会轻易证实有采取更多措施的必要。

  罗伯特·巴里表示,欧洲央行购买债券计划,这更多的是为了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这不属于货币政策范畴。尽管广义货币和信贷增速持续放缓,但“我们并不认为欧洲央行将效仿美联储和英国央行,推行大规模的信贷刺激和数量宽松计划。从欧洲央行近期的谨慎预测来说,其应当是受到了该地区部分经济数据改善的鼓励。”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