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卓舒金融危机下如何拯救财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4日 23:32  中华工商时报

  

杨卓舒金融危机下如何拯救财富
杨卓舒金融危机下如何拯救财富
个人简历

  卓达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主任、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十大慈善家、中国儿童慈善家、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国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等。

  1993年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任记者、编辑、书刊编辑部主编等,1993年创办卓达集团,迄今在河北石家庄、北京、天津、内蒙古呼伦贝尔、海南三亚等地,共计开发成熟社区600万平方米,大型商业物业100多万平方米等。目前正在山东文登南海新区开发建设香水海新城市居住板块、中国先进技术装备园区、国际发动机制造工业基地、文登卓达张家埠新港(30万吨)等战略项目集群。

  杨卓舒主要编著有《中国市场经济大辞典》、《中国房地产概论》等;专著《卓舒讲演录》、《卓舒随想录》、《卓舒访谈录》、《赢在品格》、《批判左派经济学家(三卷)》、《新女学》等,即将由国家级权威出版社结集出版,被社会各界誉为有大责任感的学者型企业家。

  初识河北民营房地产巨头卓达集团总裁杨卓舒,是去年10月份他在山东文登投资承建30万吨的港口的奠基仪式上,当时记者就和他约了要进行采访,但直至近日才成行,因为他太忙了。在投资文登后,在短短的几个月之间卓达集团又展开了一系列的并购重组,天津、北京、三亚、文登……都留下了他匆忙的脚步。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杨卓舒没有停下奔忙的脚步,而且似乎更忙了。近日,记者终于在一次会议间隙采访到了杨卓舒,听他阐述了在金融危机下如何拯救财富。

  投资不动产是最佳选择

  对于目前的金融危机,以及危机造成影响和个人财富的缩水,杨卓舒有着清醒的认识。杨卓舒认为,金融危机导致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等富豪的财富大幅缩水,这些财富流失对他们个人的生活无关紧要,但是对全世界大多数老百姓直接打击的是个人生活。因为财富和财富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财富是属于公众的,尽管为他个人所拥有,但是他绝大部分的财富是属于全世界公众所共有的。金融危机直接带来的灾难性打击就是个人财富的缩水,这种缩水表现在房地产上,如果房价不是适时地向上涨,甚至出现跌落,那么每个拥有房产者的财富都将成比例被剥夺。国民财富就包括个人财富这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个人财富流失20万亿元的时候,国力跟着相应的衰退,国家的经济总量也在减少。

  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如何能够实现个人财富不缩水,甚至还能有所增加呢?杨卓舒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杨卓舒告诉记者,现在许多投资、置业者都存在着这样的困惑,钱放在银行注定贬值,而投资股票、基金、债券风险又很大,现在中国老百姓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个人财富,应该说正在快速流失。如何遏制这种财富的流失呢?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居民,只要有能力,就是他的资金能够支付得起,最保险最可靠的就是投资不动产。

  他说,这次全国出现经济大萎缩,房地产成了众矢之敌,然后拼命地讲降价,除了有个别的、局部的地方降了,整体依然没降,而且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平均房价普遍上涨大约1.5%-2%,涨得太慢,公民财富也在流失。可以预期,经济复苏之后,房价就必然大大超过原来,因为它不可抗拒,不论是主观上怎样努力,客观已经不能改变。不动产的种类很多,度假酒店、商业、旅游地产、文化地产,也包括普通居住地产等等。为了防止财富流失,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就为了国家、为了这个城市,购买不动产,这是出路也是应对措施。

  第二就是得想法开源。在这种背景下,就业变得艰难,机会变得稀少,挣钱变得困难了,但是要想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学会多挣钱,多挣钱也就是相对少流失。那么多挣钱对于这种现在就业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是不是没路可走了,当然不是这个样子。社会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那种设施类的消费逐渐地在减少,但是人们生活中所必需的并没有真正形成产业还有待开拓,这都是机会。

  政府要启迪老百姓,让老百姓自己动脑子想办法,不能把什么都背起来,如果政府什么都背,让老百姓产生一种依赖,这个社会将变得非常可怕。严格地说,合格的公民,在这样的经济危机下,也应该接受考验,自立、自强!以日本经济复苏、韩国经济复苏为例,或者崛起之前的艰难时刻,日、韩两国的国民没有一个不是如此,都是千辛万苦的个人创业,所有人都这么努力,于是国家就强大了,就从经济泥潭中挣脱出来了。

  口碑比银行存款更重要

  卓达集团最近在河北的媒体上刊登了在金融危机下如何拯救个人财富问题的广告,提出了买房返还养老金、联合共建等多项惠民的措施,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一时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10多年前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卓达当时提出“入驻卓达小区不收物业管理费”,水电费比市政优惠5%-10%,同时还给予每户助学金。时至今日这些承诺一直在兑现,当初的买房者现在可以说有很多是一套换成了很多套,应该说这些举措在当时起到拯救了他们财富的作用。

  杨卓舒告诉记者,卓达从创办之初到现在,就以各种各样的回馈给我们的业主,各种各样的措施从来没有间断过。当时有人说福利物业能走多远,16年过来了,卓达一直在走。卓达在福利物业上,包括各种让利给住户的,起码也得有3亿元以上,这是直接财务成本。卓达是多付出了3个亿,该收的费没有收,但是使住户对卓达的交口赞誉,对卓达福利半福利物业模式高度认同,所带来的更大直接的效果就是,卓达的房子建一处卖一处。不是卓达的房子盖得特别漂亮,而是卓达的“良好口碑”,获得是消费者的忠诚、信赖、高度评价,像爱护自己的企业一样爱护我们的社区,像爱自己的家一样。这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这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才是卓达文化的体现。

  这种巨大的无形资产也是有价值的,也可以把它表现为经济价值,几万客户、十来万人口住在卓达,在河北省会石家庄一共就200多万人口,现在几乎到任何一个场合,都会经常遇见若干个卓达的住户,然后人们就交口赞誉卓达。我认为“口碑”比账上存的款要重得多,账上存再多的钱,如果没有这些,早晚有一天也会失去。

  因为需求者多,买卓达房子的多,卓达从每一户身上少挣一些,或者把多挣的部分让出一部分,自己少留一些,这就足够了。如果卓达挣了钱只能进不能出,只有自己得,没有他人共享,相信卓达不会走到今天,卓达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能量,不会有这么大的开发量,不会有这么多地方政府高度认同卓达。当然,有一天卓达也要变成一个真正的公众企业,那就是说使它上市,这是下一步的计划。

  当然,不能要求人家别的物业都是福利半福利的去做,人家收费也是对的,各企业有各企业的不同情况。别的企业不设养老金、不设助学金也是对的,没什么过错,买房子就是买房子。各企业有各企业的实际情况,算大账,一定算大账、算长久账,而不是短期,不是一朝一夕的。

  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

  杨卓舒说,面对危机,由于人们的意志、品格、精神状态不一样,责任心不一样,带来的勇气也是不一样的,在经济危机中,一定会有很多的机会给予这批人,给予这批企业。所以经济危机是一次洗牌、一次重整的过程,使这批企业、这批人能够迅速崛起。每个企业要正确对待这次金融危机,要顺势而发展、顺势而动,以防止被彻底剥夺,被洗劫一空。

  卓达创办之初就是利用了1992年的宏观调控,特别是针对房地产所采取的那种打击,造成全国房地产首先从海南崩盘,然后全国房地产像溃堤一般立刻崩溃,然后导致了30多万元的地价立即变成了5万元,一次要付清的可以3年付清,所有的建筑成本都在往下降。如果没有抓住那次机会,就不会有卓达的创业,这是一次。这16年间历经了几次这样的周期,我们都成功地加以把握,都是在反周期运作。

  去年以来,卓达做了两个大的项目集群,一个是在天津,卓达和民政部共同搞中国养老示范园区,当然还有中国老龄委、中国老龄基金会。这个示范园区的规模,加上产业园区,要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京津冀结合地的卫星城。此外,卓达还有个国家重点项目,就是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和示范园区,现正在昼夜施工,已经有了初步的形象,今年10月份,有的工程就将交付使用了。首先不是利用经济的这种周期,根本不可能拿到这些土地,因为这一年半到两年来土地到处流拍,所以土地指标不成问题。第二,由于投资商纷纷撤走,而卓达在这时进入,地方政府就给予了我们极大的优惠。第三,卓达利用低谷期开始建设。2007年上半年的时候钢材已经到了6400元/吨,甚至到2008年5月份之前钢材仍然维持在6000元以上,而我们开始建设的时候,钢材就降到3100元,各种建材降下来一半。低谷期投入、建设,当一个经济周期开始复苏,房价必然大幅超过去,于是利润空间就特别大。

  再以山东为例,如果不是赶上这个低谷期,这个巨大的项目板块是落不到卓达手上的。固然,卓达一产、二产、三产都能做,并且包括文化产业能把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但是就资金上来说,卓达并不是最强大的企业,比卓达强大的企业国内的、国外的就太多了。因为别人被原有的项目拖住,高成本的苦果已经吞进去了,自顾不暇,只能采取措施自保、收缩,而卓达没有这种负担,轻装挺进,于是这时候来到了山东开发。所以,山东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卓达,把30万吨的港口、国家发动机工业基地、国家先进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可以容纳百万人口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交给卓达。早来半年,沿海滩涂还没有变成建设用地,如果经济下滑晚出现半年,建设用地已变完了,很多企业都把地分了,也落不到卓达手里。

  这就是有得有失,卓达得到的永远是最多,给客户一些补偿,多一些反馈,房子卖得快,资金流充足,卓达凭借资金流在低谷期去做更大的项目,以求得更大更高的回报。所以杨卓舒认为经济危机是深重的,金融危机是一次重新洗牌,是旧的经济秩序崩溃,新的经济秩序在建立,是不可抗拒的,又有许多可作为的空间,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减弱这种损失,甚至可以通过努力化危机为机会,获得发展的资源和良好的机会。(5L1)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