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一财经日报:新能源产业热的冷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2日 02:47  第一财经日报

  马红漫

  继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后,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也被列为下一步重点扶持的产业增长点。然而,笔者以为,这并不意味着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帆风顺,反倒是一些现实瓶颈应引起重视。在近日召开的“2009中国风能产业对话资本论坛”上,有业内人士就坦言,我国约有三分之一风电装机容量被白白浪费了。

  近年来,在政策激励和追求超额利润的冲动下,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然而,这种粗放增长却遭遇到诸如成本高企、下游容量偏小、资源浪费等问题。在新能源领域高涨的热情背后,缺乏冷静的审视。这期间,有关部门的合理政策规划与适度政策扶持不能缺失。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累计约1215.3万千瓦,比2007年增长106%,电装机容量已连续五年实现翻番。在此期间,嗅觉灵敏的各路民间资本对新能源产业趋之若鹜。

  然而,在新能源领域表面风光的背后,却是许多实体企业饱受痛苦煎熬。一方面,新能源产业是科技发展进步的产物,需要资本与技术多方面的支持,较之于传统能源研究开发投入与企业日常运行成本要高昂得多。据初步估算,若以煤电成本为基数,生物质发电成本为1.5倍,风力发电成本为1.7倍,而光伏发电成本更高达11~18倍。产业前期技术投入大、项目周期长等特性让诸多盲目进入的企业面临经营困境。缺失了技术和资金的支撑,低层次上马的新能源项目往往会因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而带来新的资源浪费,这显然与政策初衷不符。例如,目前我国有太阳能生产企业300多家,形成1亿元以上规模、真正能叫得响的品牌却只寥寥数家。

  另一方面,新能源下游的容量偏小,制约了产能的合理输送,也掣肘了新能源的产业化发展。典型的例子便是,西北、东北和华北本是我国风电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但这些地区大部分处于电网产业的末梢,电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因而难以对当地的风电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利用。就全国来看,诚如业内人士所言,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虽然在2008年底已突破1200万千瓦,但其中仅有8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入网发电。国内市场的狭窄,倒逼许多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海外。目前,中国的太阳能电力企业大多从欧洲和日本高价进口晶体硅,加工制成太阳能电池后,再返销回当地,等于是在为国外环保事业“打工”。

  一个房地产行业曾带动中国经济10年的增长。从产业性质上看,新能源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优势要比房地产强得多。但是,该产业目前无序发展的现状却无助于实现新经济增长点的历史使命,新能源领域的盲目“看多”情绪需要适度冷却。

  应当看到的是,企业虽然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但却无力构建新能源领域的合理布局。相反,其盈利冲动甚至会阻碍技术创新的研发与应用。对此,行业监管部门应当承担起政策引导的责任,在产业发展之初提供助跑的能量。时下,购买方不愿意为高价的清洁能源埋单,是制约市场需求的一大因素。因此,政策补贴的多寡与指向,直接决定了产业内优势企业的发展机遇。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是如此,国内新能源企业在这方面同样存在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理应大有作为。

  相对于朦胧预期中庞大的新能源市场,现有的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此观之,一份完备的产业振兴规划的确让市场翘首企盼。

  (作者系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