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盖特纳呼吁中国扩大内需的真实用意

  美国在依靠“虚增收入”扩大内需招致金融危机后,要想解决危机,就只有减小或放弃原有消费模式,使内需增长回归到理性,更重要的是要扩大外需。盖特纳希望中国扩大内需的真正用意,乃是为了借中国之力拯救美国的金融与经济。

  美国国债收益率长升短降,实质意义就是美国国债正遭受资金的质疑和抛弃。无节制发行美国国债,只会加重美国经济的痼疾。白宫的国债政策早改早好。

  王 勇

  美国财长盖特纳任内首访中国的重任之一,就是呼吁中国扩大内需,从而为两国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笔者认为,盖特纳希望中国扩大内需的真正用意乃是为了借中国之力拯救美国的金融与经济。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正在于“虚增”未来收入。为了应对巨额贸易逆差带来的副作用,美国必须要采取扩大内需的手段,就是要让享受廉价消费品的广大中低收入人群消费更多的其他美国产品,房地产就是个最佳选择。房地产业的产业链非常长,而且地域性明显,对内需刺激效果最好。但是,要想让中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就只有靠“虚增”收入,让房地产涨价,将涨价的预期变成买房者的“未来收入”,并且可以用这“未来收入”作担保,让他们取得消费信贷,实实在在买上房。这就是次贷危机前的悖论:房价越涨,就越能买得起房。将房地产涨价对购房者带来的“可能”收入当成可“预期”的未来收入,作为房地产消费信贷的基础。然而,当“可能”变成“不可能”时,“预期”收入也就变成了“虚增”收入,次贷危机也就爆发了。

  在依靠“虚增收入”扩大内需招致金融危机后,要想解决危机,就只有减小或放弃原有消费模式,使内需增长回归到理性,更重要的是要扩大外需。而中国政府扩大内需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正好满足了美国的需要。

  具体而言,中国扩大内需可以给美国带来如下好处。

  首先,可以平衡全球经济增长。2006年以来,全球不平衡状况日益加剧,美国的大量经常项目逆差和中国、日本、俄罗斯以及其他石油生产国的大量经常项目顺差。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并没有改变这种不平衡格局,反而增加了其复杂性。那么,经济不平衡的状态能否持续下去,涉及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美国是否会继续向世界上高储备国家借钱;另一方面,后者是否愿意继续把钱借给美国。从目前情况看,这两个条件都具备。就中国而言,近些年来,国际收支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双顺差,2008年即便是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丝毫没有改变。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正常的国际收支格局应当是资本项目顺差和经常项目逆差,东亚国家过去和现在都是这样。像日本,大量输出资本,形成资本项目逆差,而经常项目则是顺差。美国是发达国家中的一个特例,资本项目顺差,经常项目逆差。而中国持续保持双顺差不合乎自身的利益,也为贸易摩擦提供了口实。不过,2008年11月以来,中国经济政策的转向,让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尤其是对中国存在贸易逆差的国家欣喜若狂,他们希望这种局面能够持续更长时间。

  其次,可以分担美部分金融危机压力。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局面下,中国的崛起很容易被解释成美国衰退的诱因。因此,很多美国人更容易相信,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财富。所以,美国政界也必须发出相应的信号,例如将金融危机责任转嫁给中国等。随着中国扩大内需政策的逐步实施,美国人认为,无论从投资、消费还是贸易途径,中国的做法都能缓解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

  再次,可以减小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教授就明确说过,解决中国扩大内需问题,可以经由几种可能的途径。譬如使中国对美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如此一来,减少下来的资源就可能有更大比率供中国人尤其是农村的中国人使用。与此同时,必然透过国内需求,包括民间消费、投资与政府支出来抵消国外经济成长的萎缩。同时,透过国外资源的引入,使中国公共建设的硬件提供逐步优良,更能使民间消费特别是农民收入或资产增加。笔者认为,中美贸易格局的逆转,是当前形势下美国政府和民间机构迫切向往的,所以,他们特别欢迎中国一轮又一轮的赴美采购行动。

  还有,中国经济增长以及中国的经济刺激措施应当能够带动人民币升值,而敦促中国政府减少对人民币的干预,允许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也正好合乎美国政府的意愿。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不论美国在外交斡旋中如何为自己开脱,美国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也甭想转嫁或推卸责任。就中国政府而言,扩大内需,最根本的还是为了能够促进自身经济早日复苏,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高级培训师,经济学博士)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