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国资指数涨幅超大盘逾四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6日 01:57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李进

  沪国资整合加速本地股勇猛

  初夏的5月,上海国有资产整合进程明显提速。

   5月21日和22日,隶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的强生控股(600662.SH)和上海梅林(600073.SH)先后发布相关重组公告,前者是剥离自身的公交业务,后者则是控股股东的股权变更。

   业内人士称,两家上市公司重组折射出的是整个上海国有资产整合加速的大背景,包括久事公司、上实集团、城投控股等上海国资委下属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近半年都已陆续开展资产整合。

   与此相应的是,上海本地股在这轮反弹中表现得异常活跃,由wind资讯编制的“上海国资指数”今年以来的涨幅已达到61.99%,远远领先于同期上证指数43.4%的涨幅。

   其中,诸如上实医药(600607.SH)、中华企业(600675.SH)、巴士股份(600741.SH)和兰生股份(600826.SH)等上海国资整合概念股的涨幅更是超过200%。

   两起重组背后

   5月22日,上海梅林公告称,控股股东上海梅林正广和(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梅林集团),以每股2.339元将持有上市公司的全部18084万股,转让给上海益民食品一厂(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益民集团)。

   益民集团是梅林集团控股股东,此次股权转让属于国有控股企业内部协议转让,转让后上海梅林的实际控制人并没有改变,仍是上海市国资委控股50.43%的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光明集团)。

   今年初,上海梅林就收购了重庆今普食品51%股权,完成了罐头业务上游生猪业务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拓展,再加上此前剥离的两家房地产公司及相关资产,上海梅林的主业定位逐渐清晰。

   通过此次股权转让,具有融资功能的上海梅林成为益民集团控股子公司,将有助于后者“在更高层面上支持上市公司发展”,与此同时,也可以妥善解决益民集团和梅林集团的债务问题;而梅林集团也将专注于其擅长的饮用水和饮料等相关业务。

   至此,光明集团下属四家上市公司定位较为明确,除定位罐头食品的上海梅林外,光明乳业(600597.SH)和金枫酒业(600616.SH)分别专注于乳制品和黄酒及食品销售业务;而海博股份(600708.SH)则成为集团物流业务整合平台。

   上海梅林公告的前一天,强生控股公告称,根据上海市政府关于公交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公司将下属相关公交业务资产——上海强生公共汽车公司30%股权和上海浦东强生公共汽车公司30%股权——转让给上海巴士公交有限公司(上海巴士公交),这将是继巴士股份公交资产剥离之后,上海公交业务整合的延续。

   按照上海市今年一季度启动的公交改革思路,公交资产将从上市公司逐步剥离,由上海久事公司独资设立的上海巴士公交和浦东国资全资成立的上海浦东公交公司,分别成为浦西和浦东公交重组的两大平台。

   虽然此次重组剥离的公交资产对于强生控股的盈利能力影响甚微,不过,市场对于专注于发展出租车业务的强生控股后期注入充满预期,持有强生控股大股东强生集团32.51%股权的久事公司,通过剥离获得巴士股份合计5535张出租车牌照,而目前有望成为久事公司出租车业务整合平台的强生控股,仅拥有1000多张本地出租车牌照。

   上海国资整合加速

   应该说,上述两家上市公司的整合仅是近半年来上海国有资产整合的冰山一角。

   早在去年底,上海市城投总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城投控股(600649.SH),已启动下属上海环境集团通过公开挂牌出让40%股权的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而此前上海仪电控股出手接管债务繁重的上广电集团,并计划对其债务重组,后者下属的广电电子(600602.SH)和广电信息(600637.SH),至今仍处于停牌之中。

   此外,隶属于上海国资委的上实集团近期整合力度尤为突出。

   今年2月,上实集团控股的A股公司上实医药(600607.SH),将持有的上实商务网络公司100%的股权,以10.5585亿元转让给百联集团,上实商务持有香港上市公司联华超市(0980.HK)21.17%股权,也随之剥离。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分非医药类资产一直是上实医药近年来稳定的利润来源。

   “将联华超市的资产剥离给从事百货业务和超市业务的百联集团是情理之中,”一位总部位于上海的券商投行人士评论称,“据判断,百联集团控股的第一医药(600833.SH),今后应该也会剥离给上实集团。”

   如果判断成为现实,已经取得上药集团控股地位的上实集团,将拥有两家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第一医药和上药集团下属的上海医药(600849.SH),同时,上实集团还拥有两家医药制造类上市公司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600842.SH),其作为上海本地医药类国有资产整合平台的地位呼之欲出。

   还是在2月,上海市国资委决定,将和上实集团业务并不紧密的上海外经集团控股权,从上实集团手中调整至上海建工集团,使外经集团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和建工集团国内建筑承包和市政建设等业务,形成有机结合。

   应该说,如此众多的上海本地国企重组的背景,则是去年9月上海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突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今年4月8日下午召开的上海国资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韩正更是在上述《意见》提出的改革思路上进行细化,例如“上海国有资产资产证券化的比例将要从现在的18%提高到40%左右”,形成“3-5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的国资集团公司”、形成“5-8家全国布局产业领先的公司”和形成“20-30家有主业竞争力的蓝筹上市公司”。

   爱建证券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153只上海本地股中属于国有性质的近70%,其中除央企背景的29家外,属于上海市国资和区一级国资控股的公司分别为53家和12家,还有11家属于其他国资类型。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曾公开表示,要加快国资向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集聚,其中包括上汽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华谊集团、锦江国际集团、百联集团和上港集团在内的6大集团,将成为下一步整合的重点对象。

   针对这一机会,招商证券此前发布的一份针对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前景的策略报告,给出三条相应的投资思路。

   首先,关注拥有大量优质资产而旗下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都比较小的集团公司,如上海地产、上海城建、上海交运、上海建工、华虹集团和兰生集团未来有进一步注入优质资产的动力。

   其次,关注已进行过相关资产整合,未来整合方向比较明确,但主营业务相对简单的集团公司,如上实集团、上海机场和上海城投等。

   再次,关注拥有相当数量企业主营不突出、产业分布过于分散的国有集团,如百联集团、锦江国际、光明集团和华谊集团等,它们有望通过整合旗下上市资产,简化产业布局,形成规模效应。

   此外,还可以关注“跨集团的产业整合”的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先进制造业等公司的整合机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