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年包揽长江电力三大项目 中信证券获利过两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5日 06:47  理财周报

  长电1075亿元的重组若按行内1%的收费标准无疑是天文数字,但实际上中信只收取不足2000万

  理财周报记者 汪恭彬 陈凯眉/文

   继6年前成功PK掉中金公司、拿下长江电力(600900.SH)的IPO蛋糕、4年前担任长电股改顾问之后,中信证券(600030.SH)再将长电千亿资产重组的独立财务顾问项目揽入怀中。

   有关人士为中信证券算了一笔账:自2003年长电上市以来,中信名利双收,账面获利过2亿元,商誉增值更是难以计量。

   不过,一位接近中信投行能源组的人士透露,此番长电1075亿元重组项目,若按行内1%的收费标准无疑是天文数字,但实际上中信仅向收取1000万元-2000万元的财务顾问费。

   早前的长电IPO,中信仅承销一项就收入过亿,加之包销余股亦有过亿利润。而2005年的长电股改,中信为表露“心迹”,竟分文未取。

   国内资深投行人士评论称,“拿下长电这样的航母项目,中信的用意只是赚吆喝。”

   翻开中信的投行史,正是在2003年成功撬动长电之后才一举拿下了工商银行(601398.SH)、中国银行(601998.SH)、建设银行(601939.SH)、中国铝业(601600.SH)和中国国航(601111.SH)等超级蓝筹的A股承销,入侵中金地盘并最终在2008年将其甩开。

  大项目背书

   当投资人都在讨论如何评估长电价值之时,很少人注意到这些年来长电背后的幕后推手中信的得与失。

   5月22日上午,长江电力董事会秘书楼坚向理财周报记者回应,“在财务顾问费用方面,都是由公司和券商协商而来,证监会并未明文规定披露的责任,因此我们不方便透露具体的金额。”

   中信证券的董事会秘书谭宁也以各种理由拒绝披露具体数字。

   但据理财周报记者获悉,中信此次独立财务顾问仅象征性的收取1000万元-2000万元。

   中信与长电来往素来密切。2003年长电IPO之前,中信就为长电主承销了5次企业债券。2003年11月,长电A股发行上市,中信PK掉中金成为主承销商,帮助长电融资100亿元,获得承销收入1.2亿元左右。

   中信还以4.30元的包销价买入2106万股长电,当年底售出了其中的1451万股,获利5000万元左右。上述两笔净利润直接占到当年中信证券3.65亿元净利润总额的半壁江山。

   长电的项目亦帮助中信首次登上国内主承销金额排行榜的榜首。2003年,中信以120.32亿元承销金额高居第一,排在次席的银河证券只有56.08亿元。

   在长电项目上的成功预示着中信向大投行、高端客户进军的步伐加快。其后,中信成为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行尚未上市,但中信亦是主承销商)的IPO主承销商,中国铝业、中国国航等超级项目也被中信拿下。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自长电IPO之后,中信投行人士即在外放言“经此一役,中信对长电已经了解透彻”,大有囊括其后续所有项目之意。

   2005年长电股改,由于方案几经波折,除中信外长电还聘请了广发证券作为顾问。理财周报透过多种渠道获悉,此次中信竟然分文未取。

   中金公司分析师王松柏向记者解释道,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股改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操作比较保守,但更重要的是,券商会为了维持与客户和合作关系而暂时采取低收费策略。

   彼时行情乐观,股改项目因方案简单且易复制,一般收费在150万元左右。中信顺水人情,很快迎来收获。

   2008年5月,长电停牌。一年后,复牌公布千亿资产注入公告,中信理所当然出任其独立财务顾问。这一次,中信同样没有开出天价。

   市场普通认为,本次重组涉及面广,资产调查和评估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对于负责重组财务顾问的中信证券来说,在IPO处于暂停的情况下,如此巨大金额的重组将给财务顾问商中信证券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海通的证券分析师谢盐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财务顾问项目基本上只需几个人做,工作量比IPO少很多,但是也至少应该得到与业务规模一定比例相当的收入,因此获益是相当可观的。

   中金公司的分析师王松柏也对记者称,既然IPO承销的费率一般在1%以上,财务顾问业务对人的要求更高,所以费用肯定不会低。

   有券商投行人乐观估计总收入将达近亿元,但比较保守的说法是,扣除费用后,至少有近2000万净收入。

   “如果基于中信66亿股本来平摊,这2000万看上去不是特别大的贡献”,海通分析师补充认为。

   但是,“有了这样的大的摇钱树项目在手,中信证券今后的收入空间很大,底气十足”,沪上某基金经理如此表示。

  超越中金

   相比之下,一些中小券商则没有此等好命。

   谢盐告诉理财周报记者,“中小证券公司不仅仅在争取大项目方面无法和大公司较劲,即使拿到了不错的项目,也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和客户公司的关系。”

   “因为即使做完了IPO,大多情况下都很难像大券商那样,与客户公司保证长远的合作,他们面临的竞争环境太市场化了。”

   一位接近投行的律师告诉记者,“做得好的券商可以基本上分为两类,中金和中信属于背景型,国信、广发和西南等则属于规模型。”

   “由大型企业,或者说是大型国有企业组成的客户群,对投行来说,市场化程度是很低的,因为大的项目中国企至少占了三分之二,这必然是由具有大背景的券商获得”,王松柏如此分析道。

   “像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他们都有资源优势,重型项目一般就很自然地集中到他们身上。当然他们也是用做大项目的经验来证明自身的实力”。

   然而,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2008年度107家证券公司会员证券经纪、承销业务的排名数据,中信证券以优良的业绩大幅超过中金公司跃居承销业务榜首,其股票及债券承销金额1119亿元占了全行业总承销额的17.6%。而次席的中金仅有655.9亿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