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二次探底能否避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2日 23:38  华夏时报

  本报评论员 商 灏

   刚刚发布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2009年春季报告》再次传递了经济复苏的乐观信息。该报告同时也提到“前四个月工业运行朝积极方向转化,但不确定因素和困难仍然较多,整体形势依然严峻”。正如众所周知,整个宏观面的局势或亦如此。

   期待经济复苏的情绪必须尊重基本的事实。仔细追寻国家经济复苏的轨迹,我们能看到什么呢?

   工业增加值1-4月同比增长5.5%,其中3、4两个月增速分别为8.3%和7.3%,这与同时期的GDP增速难以对应。并且各行业中只是机械、电器、交通运输近期有所恢复。4月份商业银行短贷负增长,证明企业续借意愿不大。而政府投资若不能持久,工业复苏必不能持续。并且开放民间投资的步伐目前不会太快,社会消费的持续稳定增长也恐难指望。工业低迷、投资低迷、消费低迷、出口倒退,这些因素意味着整个国家经济仍然面临再次探底的可能。

   而当CPI上升与工业增加值下降之时,有些人担心滞胀很快就要发生。而且涨价消息的确不断:航空煤油出厂价已经提高到每吨460元人民币,国内成品油零售最高限价很可能每吨上调500元。水、电、气涨价据说也有可能重来。食品价格中,食用油、蔬菜价格近期也开始出现上涨趋势,甚至雪糕、冰淇淋等冷饮的价格也有所上调。更值得关注的是资本市场的价格强劲反弹,此外还有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反弹,以及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类产品的价格反弹。研究人士认为,这种变化常常不是经济复苏的先兆。这些价格反弹趋势,不仅不能消除产能过剩与消费不振两大痼疾,反而会导致CPI上涨和经济增速下降。

   从未来数年全球经济衰退的十分复杂的大背景来看,人们将不难发现,当投资需求更多取决于对通胀的预期的时候,通胀的实现又将熄灭经济复苏刚刚燃起的点点星火。

   纵看4个月来的宏观面,尽管已经公布的各项指标显示经济似乎开始回稳,但经济自主复苏的力量却仍然很弱,能否演变成“V”型并不确定。

   当投资的贡献度仍在下降,消费增速仍然较低,进出口贸易不可能迅速回升的诸多方面的事实依旧存在之时,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防止二次探底?

   当巨额财政资金带来的基础设施投资释放完毕,当高额信贷增速逐渐回落,当补贴效应开始递减,我们如何防止国家经济的增长再度回落?

   有乐观的判断认为,中国经济将在今年保8明年超9地呈“V”型反转,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中,消费取代投资、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决定性的力量。

   这种判断如果成立,必然要求在外有国际经济深度衰退、内有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冲击下,消费实际增速继续维持在高位;也必然要求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那么,消费增长能维持在高位、服务业能持续强势增长吗?

   如果赞同“V”型反转说,就要忽视主要包括民间投资不足、外贸全年滑坡、通货紧缩延续、产能利用不足、就业形势严峻等一系列的因素。

   对投资结构中政府投资猛增而民间投资不足的质疑,并不意味着未来投资增长不可持续吗?外贸滑坡没有显著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农产品和工业制品、劳动力严重供求失衡的背景下,通胀不会发生吗?

   产能利用不足的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痛苦,但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企业不会卷土重来吗?没有真正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的保增长一定能保就业吗?

   从表面上看,V型反转似乎预示着国家经济已经走出谷底,实现率先复苏,但导致近期V型反转的主要动力恐怕仍然是短期性因素,周期性的复苏可能并未真正出现。

   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及时出台了各项经济刺激计划,这对于提升短期需求,对于经济各行业的保护和振兴,应该说是有成效的。

   然而正如发改委一位官员最近所言,虽然政府有足够的资源采取更多措施刺激经济,达到“保八”的目标,却要尽量避免这样做,因为从长远而言,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之一是如何扩大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扩大国内消费首先就要解决如何改革收入分配格局这个大难题。如果继续让财政、信贷等资源向政府倾斜,其后果将是“保八”无忧,而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让民众添忧,从投资拉动到内需拉动的目标何以实现?在维持了短期经济增长的强劲反弹的同时,却可能造成未来的财政压力以及银行贷款坏账。此外,过去累积的经济结构问题因为过度的干预措施不能通过市场手段解决,将进一步威胁未来经济增长潜力以及民众生活福利的改善。

   外部环境的改善和国内刺激性经济政策的延续,虽将使反转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但当前的经济反转能否成为持续的经济增长?经济是否会再次探底?

   或许,给经济反转画上休止符的,正是通胀预期和加息预期。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