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送保险进农家(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 08:37  经济日报

  精彩一句

  曹树志———

  我不能停下来,也停不起。我的工作、我的客户、我的责任都不允许我停下来。

  叶青———

  要让农民告别“靠天吃饭”的生活,真正实现“种瓜得瓜”。

  为农民提供全天候优质服务

  本报记者 江 帆

  4月16日,星期四。曹树志按事先确定的日程,起早赶往山坳中的新桥乡岭下村,回访前段时间因火灾理赔的20多家农户。曹树志带上的还是那五样必备的工作用品:手机、照相机、记录本、通讯录和老花眼镜。

  50岁的曹树志,在中国人保财险福建泰宁县支公司工作已经快20年了。曹树志的名片上印有“营业一部经理”的字样。不过这个“经理”,绝不是坐办公室的经理,而是兼任营销、理赔、服务等多种工作,在基层一线打拼的多面手。

  两年前,福建省政府启动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国人保财险福建省分公司成了独家承办多种政策性涉农保险的金融机构。曹树志也成了人保财险泰宁支公司涉农业务小组的保险经理。下乡、给农民讲解保单、进行理赔、适时回访,成了曹树志每天生活的重要内容。

  8点钟,曹树志已经驾着他那辆黑色桑塔纳颠簸在山路上了。车窗外是泼墨般的青葱翠郁,依山而凿的公路,犹如细细的带子缠绕在重重绿色山峦之间。这种景色,对曹树志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周围的山山水水,他不知道跑过多少遍。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跑上百公里的山路。查勘车一年少说得换五六个轮胎。

  不过,曹树志喜欢这份工作,他知道自己好比是一个信使,将政府的保障送入农家;自己也仿佛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见证农民的生活如何在保障中走向富裕。

  如今福建的农民已经可以享受到多种政策性涉农保险了。从森林火灾保险、农房保险,到水稻种植保险、渔工渔船保险,农民的生活生产正在被多层次多角度的保险所覆盖。不论你在农村从事农林牧渔哪一行,都可以从这些政策性涉农保险中受益。

  曹树志还记得一些数字,从2007年到现在,中国人保在福建累计承保水稻297万亩,林木749万亩,渔工15万人,渔船6414艘,能繁母猪122万头,为农村和农民提供了828亿元的风险保障。共支付农业保险赔款1.1589亿元。这些数字,让曹树志觉得做一个“人保人”很是自豪。作为与农村和农民最近的保险人员,他感到,这几年,通过涉农保险发挥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较好地帮助了农民分散和转移风险,涉农保险为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今年,农民们不仅能得到更完善的保险保障,而且还能从逐渐降低的保险费率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比如,森林火灾保险费率由0.3%降至0.2%,保险保额由400元提高到500元;水稻保险保额从每亩250元提高到300元;农村住房保险更是由5000元提高到10000元。而且农村住房保险还是财政全部买单,农民不用花一分钱。保障覆盖了全省670万户农房,这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

  曹树志一边默想着今年保障的变化,一边思忖一会儿如何将这些新保障讲解给村民们。脚下的油门不由踩得更深,车更快地奔跑起来。

  太阳升高了,山谷被照得透亮。山峦怀抱中的农房时隐时现,那清一色的灰瓦翘檐,倚青偎翠中蕴含着古朴的安宁。曹树志很喜欢这种柔美祥和的情调,而他的工作永远是在与风险打交道。在他的记忆中,每次洪水过后,这里山都会变得面目全非。因为查勘,他多次历险。虽然他也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份悠闲。

  “你又有十多天没回家吃午饭了。”曹树志想起早上临走时妻子的嗔怪。他不由轻轻地叹了口气。他还想到了80多岁的父亲,虽然同住一城,却忙得很少有功夫去看望他。儿子已经大学毕业了,也因为自己太忙和他产生了不少隔膜。他爱他们,却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关照他们,这是曹树志心中最深的痛。因为对曹树志来说,正常的休息早已经成了一种奢望。

  其实不光曹树志,几乎所有中国人保财险基层一线的保险员,他们的日程表上,从来就没有双休日和8小时工作制。随着政策性涉农保险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涉农保险员马不停蹄地奔忙在福建各地农村。就像曹树志给自己定位为农民24小时“贴身保姆”一样,只要有风险出现、有服务需要,曹树志都会随叫随到。

  如今在乡间的斜道上,有查勘车沿着拖拉机和摩托车辗过的印辙,满车尘土地开来;在偏远的山村,宁静的农舍,有保险员热情地为农民讲解保险知识,或送理赔款下乡。通过他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落到了实处;通过他们,政策性涉农保险保障送进了山村的家家户户。

  车拐过一个弯,岭下村到了。曹树志下车,走进一个大门,再上几级台阶,来到了今年2月20日发生火灾的地方。

  曹树志还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大火烧光了20多户农家的房屋。他们赶到时,火还在烧。看到已经烧成黑炭的房梁和无助的村民,曹树志更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和同伴立即投入查勘,拍照、记录、询问,接下来的几天是更为辛苦的往返调查。从火灾到理赔款送到村民手中,只用了5天,这是曹树志他们和时间赛跑的结果。

  当赔款现场给付时,村民们都很激动。很多人此前并不很清楚这种保险,更没有想到能这么快拿到赔款。他们喃喃地说着许多感谢的话。

  曹树志经历过太多这样的场面。每每处在这种情形中,这位身材魁梧的大汉还是会被深深地感动。曹树志忘不了,在下渠乡的那个冬天,当那个40多岁的大男人接过赔款时,全身颤抖,泪流满面。那是一种喜极而泣的眼泪,也是一种感恩的眼泪;在上青乡的那个春天,曹树志目睹了村民手捧赔款,唱山歌表达感激之情的热烈场面……

  曹树志深知给农民做理赔,最是马虎不得。因为农房保险理赔款就是给农民雪中送炭。一间主屋赔1800元,两间就是3600元,对农民简直就是巨额资金。像岭下村那次理赔,曹树志他们是反复查勘,然后将结果张榜公示,村民没意见后才开始发放赔款。现场交款时,也是念一个名字等待一会儿,最大限度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仅在泰宁县所在的三明地区,2008年中国人保就承保农房50万户,承担风险50亿元,支付农房赔款2380户,赔款362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民因灾至贫、因灾返贫的问题。

  曹树志站在那片火烧地沉思的当口,一些农民出来打招呼,还有一位大娘端过来一碗清水。曹树志赶快进入工作状态。

  “大娘,你现在住在哪里呀?”

  “修房子的钱筹集好了吗?”

  “对我们的工作还有什么建议吗?”

  曹树志笑容满面,和村民们聊着。

  “叮叮、叮叮”曹树志的手机骤然响起。

  “城区边农房火灾?人没事吧?那就好。我这就赶过去。”曹树志说着,小跑着钻进了查勘车,调转车头,向火灾地赶去……

  这只是曹树志涉农保险服务的一个小片断。为了把保险服务及时送进农家,他整天没法停下来了。虽然他最大的愿望是退休后,能和一家人一起,平和地度过每一天。但现在,他的故事和所有涉农保险员一样,将继续发生在田间乡道、农舍山村中。

  让农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本报记者 王 璐

  每年春耕后,农民闲下来的时候,就是叶青最忙的时候,“播下种子,就该为果实上保险了。”所以挨村挨户去走访,根据农民的需求及时调整保险品种和内容,成了叶青此时最重要的工作。

  叶青是中国人保财险的老员工了,33年的工作中,她有多半的时间是在乡下度过的。叶青觉得,一线工作虽然辛苦,但能得到最丰富、最真实的资料,这对改善保险服务至关重要,农民也能因此受益更多。

  “我们绕一下,拐两个弯就到了。原来那条路正在修,下个月再来就方便多了。”叶青指挥着正在开车的同事,往北京大兴区的青云店镇方向走。公司里没人比叶青更熟悉这里,她在这条路上走了8年。

  像这样开车来的情况并不常有,大多数时候,她是从市里坐937路汽车到大兴。因为今天来的人多,所以她专门找了同事的一辆车,载大家下乡。

  车窗外,草木葱翠鸟雀鸣。一路上,叶青也没闲着,路过的村庄她都能讲出点新鲜事儿,这家的孩子去年考上了名牌大学;那个村里的路是新修好的,还装了好看的路灯……

  这次要去的是大兴区青云店镇高庄村,进行西瓜保险投保前的调研。叶青说,这个村除了传统的小麦玉米,经济作物全部是西瓜,所以每年村里人的收入大部分来自这些西瓜,但是这里的气候并不理想,时常在西瓜成熟的夏天出现冰雹灾害,使农民丰收的希望化为泡影。

  还没到村委会大门,就已听到里面人声鼎沸,村民们早已等在这里。他们跟叶青都是老朋友,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叶大姐”。就是这个大姐,让高庄村的农民们在5年前,尝到了冰雹灾后赔偿的甜头。

  “叶大姐,今年咱村西瓜保险的投保数量又要上升了,而且我们农民有了新的需求……”村民王占良笑着迎上来,迫不及待地向叶青“报告”。他是村里保险业务的“社会监督员”,作为保险公司和农民的“桥梁”,他负责把老百姓的需求、困难等反映给保险公司,为保险公司改进服务提供依据。

  说起叶青认识王占良时,还有一段趣事,那是2004年春天,叶青到高庄村来宣讲西瓜保险,那时在村里,西瓜保险可是个新鲜事儿,闻所未闻,大多数村民最初只是观望,王占良就是其中的一个。没有接触过保险的他抱着侥幸心理:万一没有受灾,投出去的钱不就浪费了?索性不买。

  不想那年西瓜快采摘时,暴雨挟着冰雹倾泻而下。暴雨过后,瓜地中到处是被砸裂的西瓜。王占良看着瓜地傻了眼,而同村几个买了保险的农民,却每亩地获得了保险公司近400元的赔偿。

  第二年西瓜苗刚下地,王占良就主动给叶青打电话要求投保,从观望者变成了积极分子,还挑起了村里“社会监督员”的担子。保险意识从无到有,再到非常重视,村里许多人都经历了像王占良这样的转变,最终受益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王占良算了一笔账,每亩地一年只交几十元钱,即便是十年受一次灾,保险公司的赔偿也远高过付出的保费。

  在村委会办公室里坐下,大家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座谈会内容丰富:从定损的标准,到赔偿的速度,再到种植保险的种类……农民提出了很多新颖的想法和建议,原来,他们对保险知识的了解已经很深入了。

  这时王占良把他之前没说完的话接上:农民对于西瓜保险有了新的需求,西瓜保险是给已经结了果的瓜上的保险,一旦瓜被冰雹砸了,就可以获得赔偿,但是结果实之前,瓜苗被大风吹坏影响了产量,就没有这方面的保险了。叶青边听边认真记录。

  开完了座谈会,王占良带着叶青去实地考察。一望无际的田里,透明的薄膜下,西瓜的幼苗在安静地生长。为了防止苗被大风吹伤,村里许多瓜地都使用了这种薄膜,但是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农民还是希望通过保险的手段防范风险。

  “我都记下了,争取回去在来年制定保险条款的时候适当修改一下。”叶青说完,王占良放心地点点头。

  农民对叶青是信任的,对保险公司也是如此。他们知道,如果受了灾,从打出电话到保险公司人员过来,不会超过12个小时。

  一个农民这样描述去年雹灾赔偿情形:“打完电话,保险公司没几个小时就派人来了,现场办公,当场就算好了我们每家该赔的钱。原来保险理赔是件这么简单的事。”现在,当地的农民已经十分熟悉保险理赔的功效和流程,他们把保险当作丰收的最后一道保障。“无论最终赔付多少钱,只要保险公司的人一到,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发赔偿金是一瞬间的事,但是前期的工作是很繁琐的。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去田里挨家挨户地清点受灾果实的数量,然后再结合西瓜的成熟度,用相应的公式精确地算出应该赔偿的金额。“由于受灾时农户要求赔偿的时间比较集中,我们往往人手紧张,一整天顾不上吃饭是常有的事。”

  扎根农村几十年,叶青最能体会到农业保险是如何给农村和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出现了灾害事故,都是由国家兜底,国家要承担很多事后的赔偿。有了种植保险,就能变过去的事后补为现在的事前补,事前补是补保费,通过保费的补贴来鼓励老百姓购买保险,把市场化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起来,这种机制运行起来,将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对灾害事故理赔的效率,也减轻政府的负担。

  叶青工作多年的北京市大兴区,是全国西瓜保险试点较早的地方之一,在2006年大兴农民获得赔偿不久,国家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西瓜保险了。

  说起这些,叶青很自豪,她是西瓜保险最早的探索者之一。“现在政府支持力度在加大、保额在提高、险种在丰富,最大的变化是农民意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懂得用保险的方式转嫁风险,保护自己的收成。”现在,北京大兴近25000户农民参加了种植业保险,仅大兴的西瓜保险,中国人保财险去年就给农民赔付了2700多万元。

  一线工作很艰苦,但支撑叶青的是这样一个信念:要让农民告别“望天收”,过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生活。

  “快到退休的年纪了,怎么不多在办公室享享清闲?”

  “呆不住啊,时常下地来看看,心里踏实,时常跟农民兄弟聊天,心里舒坦!”

  叶青有腰疼的老毛病,上了岁数,在乡间小道上总要走走歇歇。但她喜欢乡间的风景,坐在田埂上嗅嗅野花的清香,或者来张惬意的田园小照,都是她的乐趣。生活在她眼中,如盛开的花儿一般,绚丽多姿。

  图片说明:

  上图:曹树志(中)在现场查勘。江 帆摄

  下图:叶青(右)在给农民讲解保险知识。王 璐摄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