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焱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1.5%,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6.6%;从累计情况来看,1月至4月CPI总水平同比下降0.8%,PPI同比下降5.1%。
“4月份,CPI同比增幅沿续上月的下降趋势继续回落,且降幅有所扩大;而PPI也继续保持负增长,本月进一步降至-6.6%,这表明经济企稳回暖正在使物价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减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本报记者指出了这一特点。他进一步分析,PPI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在去年四季度持续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开始企稳并回升,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刺激经济的政策使得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有所上涨所致。
针对我国同比CPI涨幅的连续负增长,一种观点认为,2月份以来,我国同比CPI涨幅已进入负值区间,考虑到我国当前仍存在一定价格下行的压力,这种状况可能仍将持续数月,因此下一阶段应着力防范通货紧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随着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为应对危机、缓解经济衰退,主要经济体央行大幅降息,“量化宽松”等非常规手段开始成为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新取向,促使全球货币条件进一步宽松,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通货紧缩预期的恶化,但也加剧了未来全球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事实上,就在几天前,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也指出,“以量化宽松为特点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同时也蕴藏着较大的风险,对国际金融市场及全球经济可能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一是加大了未来全球通货膨胀的风险;二是加大了主要货币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三是对主要经济体债券市场产生影响。”
对此连平认为,今年1月至4月份CPI同比下降-0.83%,而其中翘尾因素为-1.53%,表明1月至4月份CPI新增因素为0.69%。因此,通货紧缩的压力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大。由于近期食品和非食品价格仍处下降通道,因此短期内物价仍会保持下降趋势。他同时认为,上半年物价负增长仍会持续,但随着CPI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下半年国内需求的逐步回升,物价降幅将趋缓。同时,由于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了明显的上涨,根据5月8日公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中的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因此,国内成品油价格仍有上调的空间。另外,国内投资增长也可能推动部分生产资料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在这些新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下半年国内物价可能重回正增长,全年物价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德旭也认为,从价格形势看,未来一段时期,价格将受产能过剩、大宗产品价格波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当前全球经济处于衰退的背景下,产能过剩及需求不足,仍将会是下一阶段价格下行的主要压力。但考虑到国内经济回暖和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价格连续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减小;并且,当前全球货币条件较为宽松,全球经济下行调整也有缓和迹象,一旦信心恢复,初级产品和资产价格也可能较快反弹。
近期CPI的变化,加剧了短期内的通货紧缩压力与长期的通货膨胀隐忧,使得货币政策操作变得更为复杂。在此背景下,央行应如何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目前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把握好后续政策的力度和时机。”何德旭进一步认为,当前,随着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措施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外部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因此,下一阶段,央行一方面从政策力度来看,要坚定不移地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引导信贷结构优化的基础上,采取灵活、有力的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政策时机来看,要关注经济复苏的趋势,把握好政策转向的时机,避免在经济复苏时因流动性回收不够及时果断,加剧通货膨胀的风险,给经济带来新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