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企突进光伏 民资撞上玻璃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5日 22:58  经济观察报

  刘伟勋 万晓晓

  2009年春节以来,朱伟钢几乎一天也没有休息过,每天都在为客户加班加点撰写光伏发电项目的可研报告。他的客户大部分是央企,这些实力雄厚的大型国企在主导了火电、核电、水电和风电市场后,又将战线延伸到了刚刚起步的光伏发电市场。

  朱伟钢是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旗下北京科诺伟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已在光伏发电领域工作多年,但从未如此忙碌。他注意到,国务院国资委下属涉足发电业务的10余家央企,都对光伏发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一些央企的老总,甚至还亲自参加朱伟钢主讲的技术培训。

  就在这两周,又有投资规模达60亿元的光伏发电项目与央企签约。随着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启动,民间资本正雄心勃勃地试图与国有资本同台竞技,但看上去公平合理的招标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低电价,如同一扇“玻璃门”,让它们进退两难。

  光伏新战场

  由于发电成本较高,中国光伏发电市场长期以来发展缓慢,中国巨大的光伏产能绝大部分用于供应海外市场。随着金融危机以来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挫,闲置的光伏产能需要找到新的出口,启动国内光伏发电市场成为现实的选择。

  5月12日召开的“第四届可再生能源投融资论坛”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处处长梁志鹏首次表示,国家能源局正在研究如何规模发展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初期可能会启动几百万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

  这一消息发布之际,央企们已经纷纷展开了行动。

  国投电力(600886.SH)是朱伟钢的客户之一,是一家大举布局光伏发电市场的典型央企。今年3月,在中国首个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甘肃敦煌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场项目的特许权招标中,国投电力和英利控股组成的联合体投出了0.69元/度的“惊人”电价,明显低于对手们1元-2元/度的报价,也低于目前2元-3元/度的行业平均成本。

  5月5日,国投电力又与青海格尔木市政府签订协议,获准进行格尔木市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的前期工作,该项目开发规模200兆瓦,其中一期规模100兆瓦,估算总投资20亿元。

  同一天,另一家央企中国国电集团所属龙源电力公司也与格尔木市签订协议,计划投资40亿元,建设200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龙源的长期目标是在青海建设总容量100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紧随其后,中国最大的发电央企华能集团也与青海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手在青海开发包括光伏电站在内的能源项目。

  在国投电力一位人士看来,公司的两项光伏电站投资只是“试水”之举,是着眼于未来的战略性布局。“如果现在不投,将来想投也没了。”该人士说。

  这是央企进军光伏发电市场的普遍心态,为了获得优质项目,它们不惜牺牲短期效益。同时,部分国企还在试图进入上游的原材料和光伏电池领域。

  而外资和民营企业由于担心赚不到钱,在进入光伏发电市场时十分谨慎。它们目前最大的忧虑是,如果光伏发电也像风电那样,大型项目采用特许权招标的方式确定投资方,则这一领域很快就会成为国企的天下。

  招标“玻璃门”

  曾经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的风力发电领域,如今已经被国有企业垄断。

  国家电监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对2008年30家大型发电企业进行的调查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底,央企阵营所占的风电装机容量份额接近90%。

  五大央企的风电装机份额(76.62%),明显高于它们在火电装机和全国电力总装机中所占的比重,后两个比例分别是50.57%和44.57%。

  中国的风电市场从2005年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最近4年每年均以10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8年底的总装机容量已超过1200万千瓦。以五大央企为代表的国企迅速成为风电市场的主力军,它们风电装机快速增加的主要路径主要有三个:一是参与国家组织的风电特许权招标;二是自己开发风电项目;三是从一些民营或外资公司手中收购已完成前期工作的风电项目。

  其中,特许权招标被认为是风电国有化的最主要推力。所谓风电特许权项目,是指政府承诺落实电网接入系统和全额接受风电发电量,以上网电价和风电设备的本地化率为条件,通过招标选择投资者。

  从2003年到2008年底,中国风电特许权项目共进行了5期招标,中标规模合计340万千瓦。这一措施对于降低风电电价、发展国产风电设备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实际运作中出现了一些扭曲,最明显的就是将价格作为最主要的评标因素,前四期基本都是以最低电价来选择中标企业。

  “过低的电价对风电投资多元化造成了很大伤害。”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主任陈冬梅说,由于看不到利润空间,一些民营和外资投资者可能会从风电项目中退出,更多的风电项目被国有大型企业所垄断,这些国有企业在现阶段“赔得起”,只要掌握了资源,不愁在未来5至10年后盈利并重新掌握主动。

  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出版的《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08》指出,特许权项目的最后中标电价过低,已经开始成为民营和国外投资者发展风电的障碍,这与实现风电开发多元化、避免电力行业垄断的初衷相距甚远。

  据了解,在前两轮风电特许权招标中,有部分民营企业为了获得项目,敢于冒险投出低价并中标,但在后几轮的招标中,民营企业无法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而全线退出,外资企业则转为观望状态,第四轮参与投标的,已是清一色的大型国有企业。

  国企之所以敢于在可能亏损的状态下大举发展风电,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秦世平看来,一方面是大型国企为了占领市场,而且自身实力“赔得起”;另一方面则是为未来实施的可再生能源配额进行准备,因为一旦实施配额制度,如果自己手里的新能源发电装机不够,就需要高价从别人手里买。

  争议国有化

  现在,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即将启动之际,投资商担心国家会继续采用特许权招标的办法,重走风电市场的老路。

  这种担心很可能会变为现实。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的人士表示,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也需要通过招标项目来推动,因为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招标才能搞清符合市场规律的成本和电价,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

  不过在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看来,新能源发电的电价确实需要逐步下降,但应当通过扩大规模和技术进步来推动,而不是通过以价格为主要因素的招标,以及不计成本地打价格战来实现。

  在光伏发电领域,国有资本主导这一市场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有人士担心,国有企业以较低的价格获得项目后,会挤压上游供应商的利润空间,后者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牺牲质量并无力进行研发和创新,这将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带来伤害。

  此前,在风电领域,风电场开发商挤压供应商,部分风机出现质量隐患的情况已经出现。现在,供应商的成本压力正进一步向上游零部件和原材料厂商传递。

  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坦陈,他最大的担心,就是光伏发电产业还没有发展到很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国企控盘的局面,这会阻碍产业的创新能力。

  不过他承认,中国能源产业是一个垄断性的产业,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说,大型中央企业积极参与光伏产业和太阳能发电市场是值得肯定和欢迎的,但是大型中央企业介入光伏产业,不能形成垄断,并以此挤压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大企业进入后实力强,会给产业发展带来好处。关键的不是看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而是谁能在竞争中存活。

  “现在关键问题在于谁能提高这个产业的技术,能使成本做到最低,我们就欢迎谁。”他说。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