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探秘:温州资本海内外路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4日 14:02  上海侨报

  本报记者/王晓波 发自温州

  从巴黎市内地铁线的东北角一站出来,走进一幢旧式楼房下面的大铁门,就进到一个传统的中国式车间,里面靠墙有一排缝纫机器,几个年轻女孩正娴熟地飞针走线。另外的一个操作平台上,几个工人有的在裁剪皮革,有的在丈量皮包尺寸……

  这仅仅是温州商人海外投资的一个缩影。近日,记者从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了解到几条温州资本"投资路线图"。

  在欧洲 从小百货开始

  位于巴黎市3区的市长街(RUE AU MAIRE)、庙街(RUE DU TEMPLE)一带过去一直是犹太生意人的天下。而如今它却“插足”成为了温州人在巴黎的聚集地之一,也是温州人较早安顿的地段之一。

  在庙街上汇集了许多温州人经营的首饰、皮具、服装等批发零售商店。成立最早的华人社团“华侨华人会”会址就坐落在这条车水马龙的街道上。  

  随着事业的发展,温州人的“地盘”最近几年有扩大之势,最明显的,当属位于巴黎第10、11、19、20区交汇的美丽城(BELLEVILLE)一带。那里原是一个贫穷落后、社会治安不很理想的地段。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仅有为数不多的东南亚华人在此居住和经商。但那里交通便利,并有一些闲置的空房,而且租金便宜。因此,华人亲友一个接一个地陆续来到那里发展。生意人的市场嗅觉永远都是最敏感的,更何况是精明无比的温州人。

  法国社会学者、中国问题专家白夏,多年来一直研究温州移民问题。他说,巴黎第19区有个“温州村”,多数为温州丽岙镇人,镇上除了老小,几乎全部到了法国,简直不可思议。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国外市场的消费能力减低,这给温州产品提供了新的商机。”西班牙王国中国温州同乡总会主席潘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去年开始,不少温籍侨胞意识到,因为金融危机影响,欧洲国家的市场有些萎缩、居民购买力有所下降,许多过去购买高档奢侈品的外国人,转而开始购买质量好的中低端产品,这成了“温商城”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马德里,温籍侨胞经营的西班牙“亚洲商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筹措近百万欧元新开了800平方米的亚洲服装商场,零售的千种服装近一半商品来自温州。物美价廉的商品备受欧洲客商的欢迎,销路一直旺销。在巴塞罗那,温籍侨胞戚显进经营的国际商贸城,有着近6000平方米、40多家店铺,60%的商品来自家乡温州,包括打火机、鞋服等。

  “一只脚踩在温州,一只脚在欧洲发展”,显然成了他们的真实写照。

  在美洲 打造零售连锁巨头

  一个多月来,紧邻纽约布碌仑第8大道华人商区的湾脊区一家总面积达2.5万平方英尺的大中华超市生意异常火爆。在那儿丝毫没有看到“H1N1”流感的影响。

  作为老板,张利惠对这家分店信心十足。他将一万平方英尺作为划分大型与小型华人超市的分界线。他表示,大中华超市集团旗下拥有八家分店,其规模应是全美华人超市中的第一。

  “刚到美国时,我就是个流动小摊贩。”张利惠说,1992年他与邻居吴宽和、虞锡龙等人赴美。他们先在唐人街或地铁口摆地摊,接着到超市租下柜台经营。同年底,吴宽和在纽约第二大唐人街皇后区法拉盛缅街(Main street)收购一处韩国人杂货店,改名为“中国城超市”。

  1993年起,虞锡龙在东百老汇开出“第一兴龙超市”与“鹿城超市”。如今,他已在纽约开出6家超市、2家商场。1996年,张利惠携手福建侨胞邓龙,收购法拉盛一家越南华侨创办的“越华超市”。温州人张建中则突进岭南商帮盘踞的纽约华埔勿街(MottStreet),开设新瓯江超市。

  此后他们又相续开出了大丰、新中国、黄金、中美、金城发等十几家超市,而外族裔商家则纷纷撤离法拉盛。2001年10月,位于凯辛娜大道的美国连锁超市ASSOCIATE关门,虞锡龙以150万美元接盘开设中美超市。“那也许是最后一家老外超市退出法拉盛核心商圈。”张利惠回忆说。

  来自台湾的蔬菜批发商林士城,是中美超市唯一的“外人”股东。他说,“温州人脑子灵活,不以利小而不为,而台湾人不喜欢薄利多销,因此逐渐丧失了在法拉盛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温州军团还大举进军费城、波士顿等地,在华人零售终端大战中渐处上风。在曼哈顿小商品批发市场,200多家温州籍批发商每周至少从中国大陆进口两百个货柜。以每个货柜500万元人民币计,每年的交易量就达520亿元。

  而在南美的阿根廷,以温州人为主的华人超市已成功拥有该国食品和饮料零售市场30%的市场份额。现在,华人超市在该国仍以平均每个月新开业19家的速度扩张。

  纽约大中华超市集团总裁张利惠表示,美国江浙工商总会拥有会员3000多名,可调动的资金高达300亿美元,其中温州资金所占比例超过30%。据介绍,目前温州资本主要集中在美国进出口贸易、地产及零售终端业务中。

  在记者问张利惠以后的打算,他坦言,自己的目标是打造一家属于自己的跨国零售连锁业。

  在国内 以拓荒者的姿态出现

  2001年8月18日,第一个温州购房团共157人浩浩荡荡开赴上海,三天买走了100多套房子,5000多万元现金砸向上海楼市。温州资本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此后几年时间里,约2000亿元温州的资金投向各地房地产,其中北京、上海两地集中了1000亿元。此外,温州资本还先后大举进入了杭州、青岛、重庆、沈阳等城市。

  在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同时,温州资本也进入了能源领域。2001年,全国能源短缺,煤炭价格飞涨,温州人扎推山西炒“黑金”,携400亿元资金穿梭于山西。据悉,当时山西60%的中小煤矿掌握在温州人手中。山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山西由温州籍投资者经营的中小煤矿有300多座,累计投入资金约30亿元,年总产量约2000万吨,占山西煤炭年产量的4.5%、全国的1%。

  2003年,弥漫全国的“电荒”让不少城市居民陷入不安之中,但携着巨额资本的温州商人却轻松地开进了四川、重庆等水电资源富饶的地带投入资本几十亿元,刮起了阵阵“红色热浪”。

  温州人的经济账是:小水电站工期短,发电成本低。有库容的小水电站,每千瓦装机容量的水电站需投资1万元左右,没有库容的,只需5000元左右,一般情况下六七年就可收回成本。

  还是2003年,棉花市场收购价放开,超过30亿元的温州资金进入新疆棉花市场,新疆棉花价格一路飙升。温州资本于第二年获利退出。

  2007年,随着石油价格不断攀升,温州资金又大量进军中国西部及海外油井。据悉,温州人在新疆控制了约120口油井,以每口井至少需要投资150万元计算,投资额在18亿元以上,加上后续加工的炼油设备等投资,投资总额超过50亿元。

  根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全省投入小水电站建设的民间资本超过100亿元,其中大部分投资在外地,而在这些项目中,温州资本占了很大部分。精明的温州人为自己算了一笔账:在外投资2000万元修建一个水电站,每单笔资本可获得高达23%的年投资回报。同理,中国电力80%以上来源于燃煤发电的事实,同样没有逃脱温州资本灵敏的嗅觉。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