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儿童心理干预可用艺术治疗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3日 16:40  通信信息报

  ■本报记者 林琳

   据《新文化报》报道,灾区约200万人需要心理援助,但只有20万人接受过相关援助,灾区心理援助覆盖率仅为10%。与遇难者相比,活下来的人在未来的岁月里,面临的不仅是现实的生活问题,还有更为艰巨而漫长的心灵重建。为更好地了解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赴灾区进行心理辅导的福建十佳志愿者、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教师江琴。

   记者:请谈谈赴地震灾区进行心理辅导的情况。

   江琴:08年5月26-6月23日期间共青团福建省委组织“12355福建省心理援助志愿者服务队阳光分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灾区群众心理康复援助工作,我是第一批志愿者。在川期间,我们为灾区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援助先后提供个案心理治疗3例,并参与为武警某部官兵、都江堰市消防中队战士、都江堰市政府工作人员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讲座活动,还在幸福家园灾民安置点创办的阳光心理学校多次开展心理康复、心理素质训练等课程。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女孩露露在我们的帮助下,终于从悲恸和隔离中走出来,并开始了新生活。离开四川后,露露给我发来了一条短信:“江老师,我回小金了,希望多多想念我!”

   记者:请您谈谈地震灾区心理干预工作的重要性。

   江琴:灾后两名干部自杀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让社会各界进一步认识到心理辅导更应形成长效机制。

   地震灾区群众非常需要心理帮助。有研究表明,重大灾难引起一系列心理反应,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心理应激障碍更为普遍。由于突如其来的灾难超过了一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使其降低了对别人的信任度,而且还将带来一些信念的改变,这些可能会导致人们近期和远期的心理障碍。地震刚刚发生时,一些人群已经发生急性应激障碍ASD及其它心理行为问题。现在距离灾难过去已有近一年的时间,原有的心理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精神疾病或心理行为障碍。

   记者:心理重建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江琴:我在都江堰重灾区进行心理援助工作的亲身实践中发现,三大人群的心理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是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朋友、同学或老师的丧恸者,他们因失去挚爱的人而蒙上心灵的阴影;二是参与抗震救灾人员,他们每天都身临血腥场面,都要与尸体、伤员接触,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们的心灵也承受很大的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三是青少年儿童,他们原本单纯快乐的童年因为地震而发生改变,有些孩子可能还因为周围成人的影响而感到无助、忧伤和恐惧。

   根据在四川心理援助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心理重建工作需要关注以下几点:首先,要尊重灾区群众。很多人认为,“我们已经受灾了,你还认为我心理上有什么问题,你还要派什么精神科医生来看我,你是不是把我当成疯子了或者是精神病人了?”由于国内普遍存在“看心理医生即是有心理问题”这样一些不合理观念,因此要加强宣传的力度,普及健康的知识,同时心理工作者也要加强自身的素质,要尊重每一个受助者。

   其次,灾区非常需要一批长期驻扎在当地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可以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及时筛查出需要帮助的人,利用当地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给他们提供一些特殊的照顾。

   第三,对于青少年儿童,众多志愿者可以通过艺术治疗的方式对其进行帮助。艺术治疗是一门结合艺术创作和心理治疗的专业艺术创作,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临床实验表明,当一个人专注于创作时,生理上即产生变化,缓和情绪忘却困扰,暂时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沉浸在创造的世界里。运用艺术治疗的方式,让孩子们把郁结在心里对地震的恐惧和感受,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出来,从而促使他们恢复乐观,并勇敢地面对生活。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