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滚动新闻 > 中国精神-汶川地震周年纪念 > 正文
■本报记者 陈丽容
逝者长已矣,来者尤可追。“5·12”汶川大地震给中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悲痛未过,我们又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灾后重建,既是一个自然意义上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过程。”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刘楠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灾后重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现代化重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信息技术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如何以信息技术服务灾后重建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刘楠从多个方面为读者解析以信息技术提升灾区社会经济效率。
记者:总体来看,信息技术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发挥哪些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楠: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不仅满足了灾区人民的通信需求,提供了与重建相关的信息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寻人爱心服务、再就业信息服务等一系列全面的综合信息化服务,还不断实现着各大基础行业信息化的重建、恢复乃至提升工作。除此之外,各运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非基础行业的合作,效果好的话,将对灾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助推作用。
记者:信息化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重建以及恢复过程中,应如何又好又快地整合产业生态资源,加速技术创新与融合?
刘楠: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能源、交通运输、信息基础行业、公用设施服务业、原材料等基础行业的信息化重建工作是重中之重。运营企业应深入了解基础行业特点,掌握信息化建设规律,与行业企业、同行企业协同合作,共同努力,通过整体规划选择适合基础行业的信息化道路,实现基础行业信息化的重建、恢复乃至提升。在此过程中,运营企业应通过战略化、品牌化、平台化、动态化的方式,广泛开展对外合作,整合产业生态资源,形成行业企业生态链。
记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灾后通信设施重建要注意哪些环节?
刘楠: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灾后通信设施重建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即把灾区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帮助灾区群众尽快恢复个人通信,第一时间恢复服务网点,设计专门资费套餐、采购和募集部分终端等。
二是要做到全面,即全面满足灾区人民的多元化需求。灾区群众亟需获得的不仅仅是通信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重建相关的信息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寻人爱心服务,以及再就业信息服务等一系列全面的综合信息化服务。
三是加强协调,即统筹通信设施重建工作各方面的平衡发展。这包括重建速度与网络质量、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协调发展。
四是推动可持续,即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期与远期的长远发展。重建需要一个过程,不是短期能够完成的事情。这就要求重建不仅要考虑群众的通信需求,还要综合考虑本地自然环境条件,不仅要满足近期的基本通信需求,更要考虑远期的综合信息需求,不仅要实现基础电信服务,更要在灾区部署3G服务,积极推进3G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