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公私合营运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2日 20:45  《浙商》

  作者:陈率

  高志明最近正在忙于与一家国有控股企业谈合作的事情。作为杭州富日物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正在为他的企业寻求新一轮发展作出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

  这家物流公司在浙江杭州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伴随着国家《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物流业赢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志明希望通过与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合作,为企业在这轮机遇中创造优势。

  “国有企业有资源,最重要的是他们很有钱。”高志明说。对于一些既缺钱又缺资源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他们希望得到银行的贷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物流业是一个需要大投入的行业,没有足够的资本实力,企业很难获得长足的发展。

  事实上,高志明并不是这一轮“公私合营”的始作俑者。在距离杭州四十分钟路程的绍兴,民营企业游向国有企业自去年金融危机以来已蔚然成风。

  绍兴试验

  浙江省绍兴市政府办公室工业处的负责人,最近正准备将市里面能够联系到的国有企业名单,下发到下面各县市区的政府部门,以及各地、开发区的重点民营企业。

  3月27日,该工业处处长许国奇虽然成功组织了在北京举行的绍兴市民企与央企对接会,但他仍然说:“与国企建立这种渠道的联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绍兴的支柱产业之一——纺织业遭受重创。绍兴的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95%,在这危难之际,当地政府部门绞尽脑汁思考如何推动民企游近国企这艘大船。

  绍兴市政府先后6次与国资委等相关部门联系,对行业契合度紧密的央企,逐一登门拜访,最终促成了3月这场民企与国企的对接会。

  在对接会现场,绍兴结合自身今后三年的五大产业规划,精心筛选汇编了180个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服务业项目。最终现场签订投资和战略合作项目15个,涉及仓储物流、机械装备、影视基地、人才培训等。其中直接投资项目8个,投资总额近20亿元。

  “如果把浙江民营经济比作一群‘狼’,那么央企就是一群‘虎’。今天光有‘狼’不行啊,也得有一些‘虎’才行,所以我们的民营企业要抓紧‘伴虎’。”对接会现场,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谈到与央企对接初衷时说。

  “在如今总体投资力度比较弱的情况下,我们地方政府应对当前的困难形势需要抓准投资主体。今年搞外资的招商引资会非常困难,以往的对外投资大户,比如美国,自己也在向全球呼吁‘投资美国’。”许国奇告诉《浙商》记者,“下一个热点是内资,而内资里面资金最充裕的是国企。在世界500强中,中国的央企就达到19家。所以,‘傍老大,靠央企’是很好的一招。”

  参与此次对接会的一位负责人说,由于是第一次组织央企对接会,所以比较仓促,仅仅是投石问路。

  尽管是一种尝试,但显然,绍兴已经为上面取得的引资数字感到了意外和惊喜。于是,当地政府会下到各市县、开发区企业,挖掘本地的国有企业资源,力图将公私合营推向更深的层面。

  “国企有很多,我们已经搭建了这个信息渠道,未来会隔一段时间就举办类似的对接会,为本市民营企业服务。”许国奇对于近期的工作,有着明确的目标。

  瑞远样本

  “那天,我们民企和国企老总一起坐下来闲聊的时候,开玩笑地说:论开拓市场、单兵作战能力,国企绝对比不上我们民企;但说到大兵团作战时,我们却做不过国企了。”浙江瑞远机床有限公司是此次在北京与国企对接会上的大赢家。该公司与北京航天数控系统有限公司签下了在绍兴诸暨兴建投资额为1.8亿元的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合同,成为绍兴参与对接的机械装备领域的一大亮点。

  “这个项目合作谈判,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公司董事长何铿说,“在与国企的接触中,明显地感受到了自身在技术上的欠缺与不足之处,同时也发现了两者之间宝贵的互补性。”

  瑞远机床成立于2004年,现为浙江省数控机床行业“前十强”。何铿正在努力使企业成为一流的国产设备制造商,他说,金融危机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次良机。“在公司内部,我采取了倒逼机制。我跟全体员工说,我们不能退回到只谋一时发展的小作坊,而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综合竞争力、谋求长远的现代企业,不能再保守地为制造而制造。民企囿于资金实力与积淀不足,在技术与创造性上有着弱势。”

  为了从草根性向现代性转变,何铿想到了与拥有一流技术、研发基础与管理理念的国企以及院校合作。同时,国企也有着将技术产业化,最终推向市场的天然冲动,借助灵活机动的民营体制,会使他们突出重围。于是双方互相找到了与对方的结合点。

  合作隐忧

  回过头来看,这场“新公私合作”热潮是在中央政府鼓励、有着招商与保障经济发展压力的地方政府合力推动下,最终由有着产业内升级需求的民企与想要扩大影响、开拓市场的国企共同掀起的。各个角色联合唱了一台大戏。

  从1997年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一些历史负担过重的国企自顾不暇,退出了许多领域的竞争。同一时间,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确立,使得他们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两者各居其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终于来到一个广泛合作的临界点,而经济危机成了外部的一个催化剂。

  很多国企裹挟着资金与政策的强势而来,而不少民企却由于种种原因蜗居在产业链的低端,难以进入利润丰厚的领域展开自由竞争。公、私企业之间在此基础上的合作,是否会简单地畸变成一种“国进民退”?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晓波教授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说,民企与国企在具有互补性的领域相互合作,利用可以共赢的资源,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市场行为。“浙江省的中小企业集群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与国企合作是一种不错的途径,有助于他们从粗放式向集约型提升。”吴晓波表示,不能简单地用“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来定性。

  目前,美国各州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定的产业和工业规模,已经开始向公私合作企业投入大量津贴,并制定策略来打破公、私企业的界限,以期挨过经济萧条,创造长远的就业机会。公私合营是一种全球性的潮流。

  然而,国有企业曾经留给外界的不良印象,让专家们对民企与国企合作的前景发出警告。

  “资源总会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积聚,我们要防止的是借助行政的力量违背市场规律,去轻易地改变社会资源的流向。”对于民企和国企的合作,吴晓波表示了他的担忧:“这样容易造成民企从集约化重新‘回潮’到粗放式的管理,并打击他们创新的积极性。这种依赖垄断资源进行的发展,会使民企产生不愿意创新的惰性。”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