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华社: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2日 15:45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

  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

  逝者已安息,生者自奋起。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罹难的同胞和牺牲的烈士,献给矢志重建家园的灾区人民,献给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祖国……

  ——题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一组黑色的数字,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刻下一道无法抚平的伤痕。

  一年后的今天——

  悲伤仍在心底,生命已然蓬勃。瓦砾中,青青的小草顽强攀援,鲜艳的野花迎风挺立;废墟旁,崭新的村庄和城镇拔地而起,明亮的教室不时传出琅琅书声……

  在汶川特大地震周年之际,让我们告慰罹难的同胞,告慰牺牲的烈士——

  毁坏的家园正在重建,曾经的疮痍已经新生。13亿人民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灾难中顽强挺立的灾区人民,正在勇敢地开始新的生活。

  在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的特殊时刻,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告诉自己、告诉祖国、告诉世界——

  历经特大灾难的考验,中国人民结成了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挺起不屈的脊梁,万众一心、奋勇向前,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书写民族复兴新的辉煌篇章……

  深情的牵挂始终如一。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的同时,党中央提早谋划、科学决策,全力推动灾区各项恢复重建工作

  这是一个个牵动人心的地方——

  都江堰、平武、映秀、漩口、北川、汉旺……

  2008年岁末。胡锦涛总书记再赴四川灾区,用整整三天的时间,逐一考察各个地震重灾区。从安置小区到越冬过渡房,从羌族村寨到板房教室,从卫生诊疗室到重建工地……总书记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和各地援建人员,实地了解灾后恢复重建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中南海与地震灾区始终情相通、意相连。真诚的牵挂,深切的关怀,激励着灾区人民挺过了一个又一个危急时刻,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挑战——

  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发生后,胡锦涛当即作出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当晚,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5月16日,在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胡锦涛总书记赶赴四川地震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群众,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工作。5月31日至6月1日,总书记又亲临陕西、甘肃地震灾区,实地考察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地震发生后,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也相继奔赴救灾一线,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震后2小时,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紧急飞赴四川灾区,当晚在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此后几个月里,温总理又先后6次前往地震灾区,看望刚刚复课的学生,亲临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指挥抢险,参加北川中学开学典礼……

  从紧急搜救幸存者到争分夺秒救治伤员,从排除万难转移被困人员到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从严密防范次生灾害到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在灾难降临的危急关头,在抗震救灾的关键节点,人们总能看到党中央这样果断的决策、及时的部署,总能听到中央领导同志这样饱含深情、坚强有力的声音——

  “尽最大可能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作出百倍努力”;

  “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

  “尽快恢复灾区的通路、通电、通信和供水”;

  “从各地和部队调集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和专家组,到灾区对受伤群众实施救治”;

  “严密监测地震灾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切实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

  上下同心者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直面特大灾害的严峻考验,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时代凯歌。

  震后的灾区,百废待兴。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在领导、指挥抗震救灾斗争的同时,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作出及时部署——

  “及早谋划恢复生产、灾后重建工作,尽快研究制定扶助措施,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5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成都连夜召开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就灾后恢复重建作出重要指示。

  “要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组织灾区干部群众尽快恢复生产……努力把这场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就灾区恢复生产提出了具体要求。

  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灾后重建的前期准备、规划制定等作出具体安排。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倾情关怀,始终引领着灾后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灾后重建,规划需先行——

  震后第11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3次会议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启动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并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

  5月26日,总指挥部发布《关于当前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对灾后重建前期工作进行部署。

  6月6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使重建规划有章可循。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科学重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规划、有序推进”……7月4日,《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公布,阐述了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明确提出要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产业、就业等政策手段支持重建。

  一边是筹备奥运的忙碌工作,一边是制定重建规划的紧张步伐。8月5日,奥运开幕前3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24次会议深入讨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9月23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公布,为灾后重建提供了一份清晰具体的行动“指南”。

  重建家园,法制是关键——

  震后不到一个月,国务院及时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第一时间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制度保障。

  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深入吸取抗震救灾斗争经验、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充分听取抗震救灾一线干部群众意见基础上,全面修订防震减灾法,为灾后恢复重建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重建家园,机制是保障——

  5月26日,党中央作出了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的重大决策;

  第二天,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明确提出“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几省帮一重灾市(州),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

  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专门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

  6月18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明确要求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

  山东—北川;广东—汶川;浙江—青川;江苏—绵竹;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过去,它们相隔遥远;如今,它们紧密相连。一对一、一帮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重建中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重建经费迅速筹集到位——

  “举全国之力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当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后两年继续作相应安排。

  次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作出决定:支持国务院集中财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安排,对当年预算支出结构作出相应调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008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同意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8月14日,国家有关部门表示,我国将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约1万亿元资金,用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今年3月13日,全国人大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和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尽管财政形势十分严峻,但预算安排的中央地震灾后重建基金高达1300亿元,比2008年的740亿元有明显增加……

  资金流向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为了向群众交出一本“明白账”,在中央统一部署下,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第一时间介入每笔物资资金分配使用的各个环节,全程进行监督。目前,仅审计部门就有300多个审计小组、近1600名审计人员工作在灾区。从跟踪审计的情况看,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和项目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好的。

  家园正在重建,生活重新开始。截至今年3月底,四川纳入国家规划的灾后重建项目已累计开工12728个,占整个重建任务的38.9%;截至目前,因汶川特大地震而失业的150余万人员中,已有129.6万人重新实现就业……

  春夏之交的地震灾区,田野里,麦子开始泛黄,秧苗已经长高;厂房里,机器轰鸣,刚刚下线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出车间;板房教室里,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新的生词,孩子们在认真听课……

  一个个平凡的生活场景,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无论灾难有多大,无论苦难有多重,生活永远在向前……

  英雄的人民无所畏惧。面对巨大的灾难,灾区干部群众奋起抗争,勇敢走出命运的阴霾。曾经山河破碎的灾区正以新的面貌,昭示又好又快发展的美好未来

  特大灾难留下巨大伤痛。一个个幸存的人以无比的勇气,与伤和痛顽强抗争,在灾难中勇敢挺立——

  每天要3次换药,每次换药敷料堆起来都有半米高,痛得难以忍受,但17岁的北川女孩刘旭从不言痛。现在她一边练习走路,一边坚持背英语单词,因为她渴望尽快回到久别的校园,回到同学和老师身边……

  被废墟掩埋整整179个小时,失去了半截左臂,但映秀电厂的马元江依然拼劲十足。康复出院后,他立即向单位提交上班申请;震后第7个月,这位生命奇迹的创造者重新回到生产一线,用剩下的右手熟练地敲击电脑键盘……

  亲人走了,家园毁了——地震,让许多人失去曾经拥有的一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灾区人民依靠执著的信念、特有的坚韧,勇敢地走出灾难的阴影,迈向新的生活——

  青川东河口,黑色的大理石碑上,镌刻着村里遇难者的名字。每天,何先通都会在妻子的名字上摆放一枝菊花,然后到不远处的一间小木屋,向祭奠和参观的人们售卖菊花。这位普通的村民,就这样坚持默默陪伴着妻子,用卖花挣来的钱养育还在念书的儿子。

  初冬的汶川,寒气逼人。在一个已经拆除的废墟上,42岁的王林和妻子正用双手费力地扒开废墟,挑选着旧砖块。他们平静地说:每天,都能敲出五六百块可以使用的砖;再过一个月,就攒够盖新房的砖了……

  人在,希望就在;有手,就有未来。废墟中,板房旁,灾区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双手重建家园,用双手播下希望——

  天刚亮,一支由7匹马组成的马队从甘肃文县梁家山村出发,沿着不到1米宽的山路下山,去驮运砂石、水泥、砖瓦等重建物资。由于不通行任何现代交通工具,从去年8月起,他们就集中全村所有马匹,开始了艰难的重建。极为偏僻的山村,封顶的新房越来越多……

  震后一个月,孔友金所在的什邡蓥峰实业有限公司重新恢复生产。为了抢时间,这个失去40多个工友的车间主任常常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11点。有一次,100公斤的泵轴砸在脚上,鲜血直流。简单包扎后,他又在车间里忙碌起来……

  危急时刻,他们紧急动员、冲锋在前;灾后重建,他们重任在肩、任劳任怨……一位位普通的党员干部,始终是带领灾区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主心骨——

  在北川安昌,有这样一群党员干部:失去妻子的乡党委书记,每日奔波于各个重建工地,累得几近呕血;痛失母亲妻儿的乡长,挨家挨户为受灾群众建房发放补贴;妻儿遇难的纪委干部,忙碌于新县城的征地拆迁动员……他们有的住板房,有的17人挤在一套出租房内,有的居无定所,大家心中唯一想的,就是把信心传递给百姓,把家园早日建起来……

  灾难,制造毁灭;灾难,也带来重生。重建美好家园,推动科学发展,为灾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这是幸存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对灾难最有力的回答。

  震后两个月,一份内容详实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出炉。产业重建,加速经济发展;民生工程重建,注重以人为本;基础设施重建,增添发展动力……精心编制的这份规划,贯穿着科学重建的理念。

  地震,使许多企业遭受了重大损失,也使它们面临一次浴火重生的机会——

  东汽公司汉旺生产基地在地震中受灾严重。正在德阳新建的基地一改过去各分厂依山而建、绵延十余里的情形,有效整合19个分厂的生产力量,核心产能将从震前的1200万千瓦提升到2000万千瓦;水电、火电、核电、风电四位一体,将使公司产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更具竞争力……

  搬迁,对东汽人是一次涅槃,对汉旺镇也是一次重新出发。经历地震浩劫、面临东汽迁走的汉旺,正在谋划崭新的发展蓝图:开发地震遗址,发展绿色生态农副产品基地,寻找新的产业方向……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汉旺将重新吸引人们的目光。

  重建,是一个“加速器”。灾区无数的村庄、山寨,面临着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契机——

  距离北川老县城不远的一处山间坝子上,美丽的吉娜羌寨在地震中变成了废墟。规划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的重建理念,从照明、污水处理、便捷通道到绿化美化、挡墙河堤、改水改厕,反复论证征求村民的意见。经过紧张的施工,一个全新的羌寨已经矗立在青山绿水间。

  立夏已过,灾区又是收获时候,又逢播种时节。每天,人们都在忙碌;重建,一刻也没停下——

  到今年4月底,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恢复重建已经完成投资3600亿元,超过了规划总投资的三分之一。

  到5月8日,川、陕、甘三省农村住房维修加固已完成99.5%,倒毁住房重建开工95.7%;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已完成48.9%,倒毁住房重建开工40.1%;各类学校开工75%,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开工60.6%……

  那一刻,山崩地裂、横断江河,大自然显示了它毁灭一切的狂暴力量;一年来,灾区人民用自己的无比坚强,书写着气壮山河的英雄诗篇。

  数字总是抽象的。请看看一幅幅来自灾区的最新画面吧——

  震中映秀,一个让人揪心的名字。现在,这里的人们在房前屋后种下了四季豆,也种下了栀子花、茶花;远在半山腰的渔子溪村安置点,一位村民在板房门前添置了17盆鲜花。

  在夷为平地的聚源中学废墟旁,一栋栋新建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室内装修和校园绿化正在紧张进行。不久之后,一个设施先进的现代校园将迎来求知的孩子。

  岷江边上的龙溪隧道一片繁忙,施工人员正在做着最后的收尾工作。都映高速(都江堰到映秀)5月12日正式通车后,全路行车时间将缩短到15分钟。

  陕西略阳的大山深处,徐家坪村村民蹇述评忙着照看自家的蜂箱。不远处,新建的二层小楼即将完工;身边,忙着采蜜的蜜蜂增加到110箱,比震前多了40箱……

  “灾后重建实际完成的进度已经为提前一年完成任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5月8日,面对中外记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这样总结重建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

  一年前惊恐的瞬间,曾让映秀小学6年级学生马红秀坠入一个黑白的世界。她所有的画作,都只有两种颜色,无论画的是天空、田野、河流……

  不久前,她勇敢告别昨天,重新用缤纷的色彩描绘心中的世界。画笔下,又有了鲜艳的五星红旗,有了五颜六色的彩虹,有了红红的太阳……

  浓浓的真情永在奔流。在倾力支持灾区抗震救灾的同时,全国各族人民始终情系灾区,用各种方式全力支持灾区恢复重建,汇聚成齐心协力重建家园的磅礴力量

  危急时刻,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紧急奔赴灾区,抢救生命;一年后的今天,伤员早已回家,他们依然放心不下——

  4月底的一个傍晚,四川省人民医院。见到曾经救护过的伤员万祝红迈着轻松的步子走了过来,重返灾区的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护士长陈玉梅快步上前,紧紧抱住了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去年5月21日,双小腿截肢手术后伤口感染的万祝红被转送到佛山市中医院。经过全院3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她康复出院,通过假肢可以行走自如。地震周年前夕,这家医院特地派出由陈玉梅等人组成的慰问组,带着慰问金重返灾区,探访伤员……

  灾难终将过去,真情永留中华。一年前,13亿人民情系灾区,倾心支持;一年后的今天,无数人仍然怀抱一颗爱心,始终坚守灾区——

  孔祥清,一位留德医学博士。震后第二天,他紧急赶赴灾区,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今天,他仍奋战在灾区一线:指导伤员康复,为失去孩子的父母开展辅助生育,培训当地医护人员,忙碌而充实……

  细微的心弦,总能感受到最真诚的祝福;平凡的日子,总能体悟到最真挚的情感——

  4月21日下午,汉旺镇东汽中学的残垣断壁上,志愿英雄陈岩与穿着洁白婚纱的妻子在这里拍婚纱照,人们纷纷赶来祝福……

  灾区的人们不会忘记,震后第一时间,陈岩赶赴都江堰、汉旺、北川等灾区,连续奋战、成功救出29名生还者。

  灾区的人们不会忘记,一年来,陈岩每周都往灾区跑,继续无私地帮助那些幸存的孩子,为他们买书,带他们康复,他已经花了5万元的积蓄。

  他说:“就想踏踏实实做点实事……”

  灾难发生后,人们对灾区倾力相助,汇成爱的滚滚洪流;天气渐寒时,人们同样牵挂灾区,用爱心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寒冬将至,甘肃文县李子坝村村民文登林一直在整理自家过冬的物资。他指着自家的院子,高兴地告诉大家:这是领到的木炭、柴火,这是好心人捐助的取暖炉、电热毯……

  最冷时,陕西略阳高台小学活动板房教室外的温度降到了零度以下。教室内,立式空调徐徐送出暖风,手握画笔、正在学习绘画的孩子们感觉不到一丝寒意……

  这是一组令人温暖的数据——

  截至去年12月20日,带着捐赠者炽热的爱心,399万床棉被、490万件棉衣裤、431万件衣服、45万件取暖用品,及时送到四川灾区;

  各级财政也加大御寒物资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仅四川就安排专项资金2亿多元,采购各式棉被、棉衣裤和取暖用品……

  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一省帮一重灾县”、“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参加对口支援的各省市积极落实中央部署,无私地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什邡市一条正在修建的公路上,北京城建道桥公司压路机手谭文宪正驾驶压路机修路。路基上,温度超过160摄氏度的沥青散发出阵阵热浪,驾驶室热得跟火炉一样。尽管一般人呆10秒钟都受不了,但谭文宪每天清早6点就赶到施工现场,在“火炉”里一坐就是一整天。

  “挂”在北川悬崖上的公路坡陡、弯急、路窄,开车乘车都万分危险,每天面对这样的“鬼门关”,山东援建队员没有一人打过退堂鼓;大山里的冬天又潮又冷,援建队员们住在帐篷里,盖上三层被、戴着棉帽睡,早上醒来,脸上还是挂着一层霜……

  情系灾区,为了灾区,援建人员敢于面对一切困难,敢于挑战生理极限。在援建人员的巨大努力下,灾区的面貌每天都在变化——

  北川县擂鼓镇的山脊坚硬,但援建人员短时间里就挖出了一片平地。仅仅4个月,一座厂房长200米、每年能给当地带来400万元利润的空心页岩承重砖厂就投入生产。

  彭州的小鱼洞镇,原来的大桥在地震时断成三节,至今静卧在河面上。不远处,来自福建的200多名援建人员正在紧张施工,一座长276米、宽13米的新大桥定于5月12日竣工,打通关键梗阻。

  快、快、快……

  各援建省市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项目建设进度也不断提速。截至4月9日,18个支援省市确定支援四川18个重灾县(市)项目2375个,确定援建项目总投资额517.41亿元,其中已到位援建资金186.05亿元,已开工援建项目1175个,已建成援建项目198个……

  要速度,更要质量。这是灾区人民最大的愿望,这是援建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

  看到新家,绵竹大乘村村民黄仲模感到十分放心。由江苏援建的一座座农房,采用加深地基、上下圈梁和构造柱等办法,8级地震也不会坍塌。“房子盖好了,我们可以开始新生活了。”56岁的黄仲模对未来充满希望。

  什邡红白镇中心学校校长程世林每天都要去查看北京援建的新校园进度。深深的地基、粗粗的钢筋,一丝不苟的施工,让他感觉像在修防空洞。

  由山东援建的北川桂溪中学,采用了强度最高的三级钢,每平方米用去84公斤钢筋,密得连混凝土都很难浇灌进去。而在山东,同样的三层楼每平方米钢筋使用量则是45至50公斤……

  “输血”,更要“造血”。各地援建人员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增强灾区发展后劲——

  都江堰市虹口景区,震前“农家乐”经营得十分红火。上海援建人员请来专家,协助当地编制灾后旅游发展规划。山地运动培训基地、西部第一漂、温泉公园、地震遗迹……一个个特色项目,为的就是要把这里打造成面向全国的旅游区。

  汉旺著名的地震钟楼下,一个规划用地1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已经开工,以承接无锡的产业转移。目前,无锡已组织120多家大中型企业前来考察,两三年后,这里的工业产值将达到100亿元。

  灾难,让许多人失去工作。援建人员知道,就业岗位对灾区群众有多重的分量——

  在北川,“鲁援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虽然名字中有山东,却只有总经理是山东人。他说,当地人需要工作,职工都请北川人。目前,有100多名当地人在这个厂子上班,每月工资额超过18万元。重修房子、赡养老人、抚养小孩……许多人家的基本生活开支有了着落。

  北川茶叶销路不畅,8万茶农生计困难。今年5月初,千里之外的泉城济南,人们从网上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掀起了一场“今夏请喝北川茶”的公益活动。在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北川茶当天销售额就超过3万元。

  爱是一条河,永远奔腾不息;爱是一座桥,把灾区和全国人民紧紧联在一起。灾难过后的神州大地,处处展现着社会主义大协作的壮阔画面,处处感受到中华民族风雨同舟的强大合力……

  一年前的5月14日,刚刚3岁的宋馨懿,在北川的一处废墟中,被人们救出。

  一年后的4月25日,小馨懿迎来4岁生日。在幼儿园为她举办的生日会上,老师特地拿出皮尺,为她量了身高:102厘米。

  一年间,这个在地震中失去父母、失去一条腿的孩子,整整长高了9厘米!

  这是生命成长的高度,这是灾难重压下的茁壮。它仿佛用一种坚韧的挺立告诉人们——

  再大的灾难,都不能压制生命的蓬勃;再多的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记者 孙承斌、邹声文、谭浩、刘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