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灾后的“陇上小江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2日 09:03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仵树大朱江漫见习记者陈朝阳

  碧口镇位于甘肃省文县东部,素有“甘肃四大名镇”之称,而更多人了解该镇,却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由于跟四川省青川县只有一河之隔,碧口镇在此次地震中损失惨重。

  灾后统计数据显示:全镇辖区内12人死亡,82人受伤;因灾倒塌房屋9424间,危房2576间,倒塌学校267间;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的巨大破坏。

  转瞬间,一年了,碧口镇的今天究竟有什么变化?灾后重建进展如何?灾区的人们是否从那场噩梦中醒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于灾后一周年之际首次走访了这个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小镇。

  心态的变化

  从甘肃省文县沿着212国道一路颠簸,80公里外就是碧口镇。

  依山傍水的公路两侧,被茂密丛林覆盖的山峰间,不时出现类似瀑布直泄而下的白色沟壑,如同一道道绳索将群山竖直捆绑起来,那是地震造成山体塌方落下的印记。

  初到碧口镇,会让人忘却甘肃特有的地质地貌,恍若进入江南一隅。小雨过后的山峰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湿润,碧口镇在山脚下显得格外宁静。

  “几位住店呦?”一声地道的四川口音使记者不由得寻声望去,一位老人坐在街道旁的一家四合院门口向记者招手。“一看就知道你们是外地来的,是支援建设还是观光旅游?”

  老人的热情让记者不自主地与其攀谈起来,谈话中得知,老人叫范天元,今年60岁,10多年前举家从陕西迁至碧口镇,开旅店至今。临街旁的4层四合院是老人目前拥有的房产,包括高中低档客房26间。

  “您老是陕西人,怎么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记者不解地问。

  “啥子四川人陕西人呦,青川(县)和碧口(镇)这么近,镇上人谁不会说四川话?你听听,你再仔细听听。”记者这才发现,满大街人多数操着四川口音,仿佛已进入四川省内,而四川话已是这里的“官腔”。

  “去年‘5·12’地震那天您在碧口镇吗?”

  “咋子不在?感到晃时就有人喊了,赶快从院子里往外跑,出去门就看到整拨人向白龙江边蹿,人都站不稳了,街旁房子上的瓦片雨点似的往下落。”老人对往日的那一幕记忆犹新。

  “当时您害怕吗?”

  “咋个不怕呀?怕得很呐!后来才知道镇上的车出不去,外面的车进不来,电话都不通了,屋都不敢进。3天后路打通了,部队赶来了,这才松了口气。”提及过去,老人似乎仍心有余悸。

  “现在不怕了,余震多,也习惯了,前两天还在晃,也没把它当回事,有部队和政府为咱撑腰,还能怕个啥子嘛。这不,地震过后,深圳市也派了好多人过来盖房子,一拨一拨搞公益支援的单位也来了,宾馆的生意可比以前好的不得了,你们要住店,只能等到中午别人退房了。金融危机下,地震也拉动内需哦。”老人爽朗的笑着,对当前不错的生意颇感满足。

  听到这边聊得热闹,隔了几个铺面的担担面店老板陈庆勇也凑了过来。他与范天元老人经历类似,是10多年前从四川省成都市到此镇开店的。

  谈及地震前后的感受,他告诉记者,“我也算是地道的碧口人了,地震过后,地方政府派人给受灾的群众每人每天发10元钱和一斤白面,连续发了3个月呢,镇上的亲戚朋友,谁还怕那个地震呦,现在镇上来的人越来越多,也给咱壮胆了,也把生意照顾了。”陈庆勇笑容里带着轻松。

  记者围着碧口镇走访时发现,虽然镇里镇外依然有许多蓝色救灾帐篷,但大多已是“人去帐空”,里面仅堆放着一些小家具。

  在镇政府后门的街道上,一群孩子在一堆盖房用的沙堆旁追逐玩耍,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冷不丁撞到记者身上,记者一把拉住男孩问:“你叫什么名字?”

  “偏不告诉你!”面对陌生人,调皮的男孩毫无怯意。

  “你遇到余震时会怎么做?”

  “老师教过我们,我不怕,有解放军叔叔呢!”

  “你在哪儿上学呢?”

  “在板房里,那里不好,下雨教室里会有水,把我的鞋都弄湿了,我们马上要去新学校了。”男孩没搞懂问话,撑开记者的手,用小手指了指背后的山坡下一幢整体框架已经立起的新楼,一溜烟儿似的跑了。

  房屋的改善

  根据男孩提供的“信息”,记者来到这幢基本完工的新楼前,楼顶插着的红旗在山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楼前有几个赫然大字“深圳援建”。

  在工地附近,记者发现一份碧口小学灾后重建工程简介:“5·12”地震造成碧口小学4317平方米的校舍全部损毁……按照校园平面规划设计,拟建4层框架结构教学楼1幢(教室35间,办公室10间),4层框架结构学生宿舍1幢(宿舍124间),预计总投资1800万元。

  简介上标注:宿舍楼、教学楼分别与2008年7月30日和8月20日开工建设,按照建设工期,预计2009年5月中旬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经过一路问询,记者在镇政府西一公里外找到了男孩口中的“板房学校”。

  “近两天一直下雨,个别校舍进水了,孩子和家长都盼着早些搬进新的教室,孩子们在板房里上课快有一年了。”碧口镇小学副校长张送平告诉记者。

  “我们真的很感激深圳援建方,在校舍全部损毁的情况下,能够迅速为学校搭建板房,并修建新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张松平说,能有新的教学楼是镇上所有家长和孩子们最大的愿望。

  在碧口镇郊区及通往周边的路上,到处堆满了用于修建新房的沙石、泥土及砖块,搅拌机、运输建材的卡车及塔吊的轰鸣声此起彼伏。

  在自家宅基地上忙于重建新房的杨家坝村民李万东放下手中的活计,向记者反映,自从地震房屋坍塌后,政府给了两万元的建房补助款,通过“五户联保”将3万元的贷款也拿到手了,资金不用发愁了,可是用于建房的主要材料红砖价格却一直上涨,以至于建房成本提高。

  职能的转换

  离碧口镇近15公里的水蒿坪村唐家山社农民王玉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该镇抗震救灾包片干部胡冰在刚建好的新家中就开始帮助联系采茶工事宜了。

  “新房刚建好不久,我们一家就搬进来住了,90多平方米的平房,根据胡干事和技术人员的建议,建房初就用了12根埋有钢筋的立柱,再像去年那样地震也震不坏了。”王全玉用手使劲地拍着室内墙体以示坚固。“房子不用发愁了,眼下最担心的就是找采茶工采摘6亩多茶园的茶叶,附近邻村的乡亲都忙着修建房屋,几乎找不来人,如果不及时采茶,今年的茶叶收入有可能连茶园的各项投入都保不住。”

  “今年8月,全村绝大部分重建新房主体将完工,随着大部分农民房子的问题解决后,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归还3年无息的3万元贷款。”胡冰表示出了他的担忧。“如果不能按期偿还,对农民来说贷款无疑是个包袱,这就要求镇里干部腾出更多精力从当地产业发展着手,引导农民提高收入。”

  胡冰认为,这涉及到政府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职能、思路的转换,“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如期偿还贷款,其实仍属于抗震救灾的范畴,灾后第一年有个好收入是为下年更好发展的基础,这是个良性的循环。”

  胡冰提出的“转换”,也是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广大干部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

  “采茶工难找,直接影响到碧口镇周边的茶叶市场供应,这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茶叶市场价格持续几个月的稳定。”胡冰对此感到欣慰。“往年村上农户的茶叶价格会在160元至300多元之间变换浮动,而今年一直保持在300元左右。”

  “目前村上不仅要做好房屋重建的善后工作,更重要的是如何联系大的收购商直接到茶园收购农户的茶叶,减少中间商贩的流通环节,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篙坪村村支书高清明的想法与胡冰不谋而合。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全村农户对茶的品种进行改良、加工,对种茶农户进行种植、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茶叶的质量,加大农民增收。”有着三十多亩茶园的高清明深有感触。“比如将村上种植的普通龙井茶改种或扩种成‘龙井43号’。”

  记者了解到,“龙井43号”的收购价格要比普通龙井茶每斤高出许多。

  短短两天的碧口镇走访,记者切实感受到了这个遭受重创的小镇已经从灾难中站了起来。因为这里不仅仅有拔地而起的新建校舍、房屋,还有干部群众对重建美好家园的憧憬与信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