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江西昌九农科化工有限公司:自主创新永无止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2日 08:36  经济日报

  1995年,怀揣着一个拳头大小的菌种瓶,涂惠民回到了家乡南昌创业。

  “与其说是创业,不如说是碰运气!”提起当年的情形,涂惠民不无感慨,“当时我们从上海购回的,其实只是实验室的一种名叫诺卡氏菌的中试菌种,能否产业化,心里一点把握也没有!”

  如今,涂惠民可以把握十足地说,利用自主研发的微生物催化工艺,他们生产的丙烯酰胺产品国内市场份额稳居第一。不仅如此,该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利用微生物法实现丙烯酰胺生产工业化的国家。

  记者了解到,丙烯酰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以它为单体合成的聚丙烯酰胺作为驱油剂、助滤剂、增稠剂、絮凝剂等,广泛应用于石油、造纸、采矿、水处理等领域,号称“百业助剂”。

  “石油开采时,每注入1吨聚丙烯酰胺,可以增加200至400吨的采油量;作为污水处理絮凝剂和沙漠土壤保水剂的主要原料,丙烯酰胺的市场用量不断增加。”现为江西昌九农科化工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的涂惠民说,过去10年,公司丙烯酰胺的产量增长了30多倍,但产销量始终保持100%,即使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每天前来购货的客户仍然络绎不绝。

  “一个菌种形成一个产业化的产品,通常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比如常见的味精、酒精等。而利用诺卡氏菌工业化生产丙烯酰胺,我们只用了3年,还形成了一整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让我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涂惠民说。

  让“异想天开”成为现实

  “目前,国际上生产丙烯酰胺的工艺,主要有化学法和微生物法两种,作为第三代技术的微生物法,因其原料转化率高、能耗低、污染少等特点,是当今最为先进的生产工艺。”江西昌九农科化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黎常宏介绍说,公司成立之初购买的“菌种”,实际上是一种微生物水剂中试技术,虽然技术领先于化学法,但存在一个缺陷————产品的“水剂”形态大大增加了运输难度和成本。

  “当时我们生产1吨丙烯酰胺,需要4吨水作为溶剂,运输时需要储存在定制的容器里。如果容器重复使用,运回空罐的成本就要增加1倍,显然不划算。”涂惠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那么,有没有可能把“水剂”产品变成“品质好、成本低”的固体呢?黎常宏告诉记者,要得到固体产品,一个最经济的方法就是通过加热把水蒸发掉,但丙烯酰胺是热敏性物质,一旦超过35°C就极易聚合变质,不少专家甚至认为,实现丙烯酰胺晶体化的想法,无异于“异想天开”。

  “从企业运营角度,我们别无选择———不攻克这个技术难题,公司根本无法参与市场竞争。”涂惠民坦言,当时公司成立不久,资金、技术都是无法回避的难题,但这一技术成功与否事关公司生存大计,昌九农科别无选择。

  “庆幸的是,在各种困难面前,我们没有放弃,并最终坚持了下来。”涂惠民说,经过多方合力,昌九农科在1998年生产出全世界第一批生物法丙烯酰胺晶体,并成功申请了2项专利。经过检测,昌九农科丙烯酰胺晶体的生产技术不仅减少了耗材,消除了固体废弃物排放,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而且产品的纯净度有所提高,多项技术指标超过了国外进口产品。

  依靠自主创新,昌九农科化工公司生产的丙烯酰胺晶体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绝对优势,不仅迫使国外产品基本上退出国内市场,而且以其质优价低被国际市场广泛认可。目前昌九农科化工公司已形成年产6.5万吨丙烯酰胺的生产能力,按照规划,到2012年将达到年产10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在亚洲乃至全球有影响的大型丙烯酰胺生产企业。

  打造持续创新能力

  正当公司发展步入发展快车道时,一个相仿的“李鬼”产品在市场上招摇过市了。原来,公司一名高层技术人员跳槽时带走了部分专利技术,并在外地办起了工厂。

  “出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我们到法院起诉,最后也赢了官司,但这件事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机制是否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漏洞呢?”涂惠民说,这件事让公司管理层意识到,不仅要建立起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公正合理的激励机制,更要培养一种持续创新的能力。

  涂惠民告诉记者,官司虽然赢了,但因为种种原因,对方企业生产并没有停止。好在公司在此后的几年里又不断研发出更新的技术和设备,这些创新成果使昌九农科在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了成本与质量上的优势,缺乏后续技术支撑的那家企业迫于成本压力,在勉强维系一段时间后不得不宣告倒闭。

  “这件事让我们真正意识到‘创新无止境’的含义。”黎常宏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先后建成了国内首套微生物法丙烯酰胺万吨级工业化装置,成功开发出“水合反应使用氨冷却技术”、“晶体离心脱水技术”等10多项自主技术,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公司一名员工告诉记者,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每每遇到重大技术攻关,公司领导都会与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吃住在厂里,有时甚至连续十几个小时工作在生产一线,不解决问题,决不下“火线”。多年来,“有困难,学昌化”甚至成了周边不少企业激励员工的标语。

  让记者惊讶的是,这个生产丙烯酰胺的“隐形”冠军企业至今仍在使用着上个世纪50年代建造的简陋厂房,公司办公楼也是向关联企业租用的。面对记者的疑问,涂惠民笑言:“不是我们小气,事实上,公司成立10多年来,已累计投入创新资金近亿元。我们现在还处在创业阶段,我们要把资金更多地用在‘刀刃’上!”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