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奋力建设新的美好家园和幸福生活———写在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2日 08:36  经济日报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了。

  一年后,曾经崩裂的大地经过夏秋冬春四季的阳光雨露滋润,已是绿意层层、生机勃发;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宣告,地震带不走家园,更夺不走人的精神与意志。

  震中映秀,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与喧闹,每天都有上千游客来到这里,给小镇带来别样的生气。在板房社区,40岁的羌族女子张碧英办起了一家小旅馆,取名“云朵旅馆”,云朵是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形象化描述————轻盈、自在;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主机四分厂的机器自去年6月6日在废墟上重新转起来之后,轰鸣声就一直没有停歇;

  北川老县城,断壁残垣之间,不知名的小花默默地绽放着,顽强地展示着生命的力量,小花丛前,人们卖起了羌绣、草编等当地手工艺品;

  ……

  一年前采访灾区,我们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大地和强忍悲痛的灾区人民;一年后重访灾区,我们惊叹于这片大地的自我修复能力,更敬佩这片大地上的人们在修复大地的同时也修复自己的坚毅和信心。

  闪光的自强不息精神

  杜少鹏躺在妈妈怀里,甜甜地笑着,睡着。小宝宝的父母来自安县茶坪乡川心村,去年6月初住进京安板房小区,算来,今年3月10日出生的他是个“板房宝宝”。他的母亲邓玲告诉记者,“这娃儿懂事儿,不哭不闹,出生的时候特别顺利……”

  灾区群众————我们采访了太多太多家园崩陷、痛失亲人、拖着残疾之身的人们,他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的尊严向来自大地深处的灾难宣战:躯体脆弱,承受不住垮塌的瓦砾;生命坚强,经得起大地的崩裂。

  李黛玉震后在医院住了3个月,脚伤还没好利索,就盘算着重开她的服装店。夏末初秋时节,凭着6万元无息贷款和亲友的帮助,她的服装店在北川县擂鼓镇板房社区里开张了。“新县城建好后,我想在那儿买两个店面,装修得漂漂亮亮的。”她说。

  “我想尽快回单位上班,为恢复重建贡献一份力量。”在北川废墟下度过73小时的银行职工龚天秀,装上了一只假肢之后,身体已经基本康复。现在,这位坚强的女性每天坚持行走锻炼,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在“5·12”周年前重返岗位。

  龚兴南,北川县一位普通农民。失去亲友和家园的他,并没有失去重振生活的信心,他清除碎石瓦砾,建起规模化养殖场,让自己也让上百乡亲从这里起步重建家园。

  在这场漫长持久的恢复重建中,李黛玉、龚天秀、龚兴南昂起坚强的头颅,很快从过去的悲伤阴影中走出来,直面新的生活。在灾区采访,这种感觉总是强烈地冲击着我们,每次采访归来时心情都会变得敞亮一些。

  最明亮的记忆是在重访北川老县城的归途中。那是个午后,曲山小学的孩子们放学了。阳光下,他们在新建的宽阔公路上奔跑嬉戏,一张张童真的笑脸如阳光般灿烂。在他们心底,悲伤的记忆也许还没有完全褪色,但身边每天发生的新变化,已填满他们的生活,也夯实了他们未来的基础。

  灾区干部————那些我们采访过的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脸上的倦容似乎难与他们表现出来的巨大工作能量和热情相协调,很多人的语速和步速明显比一年前快了许多、有力了许多,像是在向崩裂的山川宣示:力量源自使命,责任重于泰山。

  张学民至今仍不能理解,地震发生时自己从哪里来的力量,仅用3个小时就翻越西九华山回到平武县城。在平时,他根本不可能走过这“直着生直着长”的重重大山。“可能就因为是县委书记吧?”他问记者,尔后又自己给出答案,“是责任在肩啊!”

  因为责任在肩,李桦一边忍着失去母亲的悲痛,一边冲进废墟抢救出社保数据。7天后,都江堰市就全面恢复了对遇难人员丧葬费和抚恤金的发放,医保、养老工作全面推开……身为社保局长,在李桦眼里,这些数据远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因为责任在肩,什邡市教育局局长蒲堂全震后第一时间带着几个干部往受灾最重的红白镇跑。为了加快推进灾区重建,很多干部震后都没有休过节假日,平日也实行周六工作制。蒲堂全说,“地震是我人生的一次洗礼,灾区的干部凭着责任和良心做事!”

  因为责任在肩,64岁的许正威冲到了东汽新基地建设的一线。他曾担任东汽第6任厂长,1968年就来到这里。现在,作为东汽首席顾问的他,恨不得把所有的本事都掏出来用到新基地的建设中。在厂区碰到同事前来沟通工程进度,许正威有些“夸张”地鼓掌,高声喊“为你们加油”。老人用热情感染着大家,“一切为了新基地更快地建起来。”

  援建者、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他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灾区重建贡献力量。他们临危受命,却一直舍不得离开;他们也有父母妻儿,却把对家人的爱送给灾区的“亲人”;他们传递着人间大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5月1日,瞿能友成为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是所有获奖者中惟一一名对口支援甘肃陇南的工作人员,却并没有回深圳领奖,因为“康县的李家庄村、文县的碧口小学和文县二中这3个项目要赶在今年5月12日之前完工,走不了”。2008年10月初,他来到陇南,妻子熊必珍也加入援建队伍,还带上了正在读小学的女儿。

  作为1岁多孩子的妈妈,卢海英最能体会母爱对孩子成长的意义。然而,得知灾区需要支教老师,她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从福建来到四川彭州市实验小学支教。在这里,她不仅培训老师,送课下乡,承担上课任务,还要像妈妈一样照顾住读班的学生。把对自己孩子的爱无私地献给更多的灾区孩子。卢海英说,自己是在“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一辈子难忘的事情”,在这里,她收获了太多感动。

  在灾难面前,守望相助,中华儿女谱写一曲大爱壮歌。在恢复重建中,爱的热流继续奔涌,每一个普通的灾区干部群众、援建者、志愿者都是英雄,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默默地用行动诠释着爱的真谛。

  重建生机勃发的新家园

  这是陈家坝附近的一个山坳。直立在眼前的大山像是被绿色浸染过一样,黛绿、翠绿、鹅黄绿,绿得纯净、透彻而又有层次,全不见去年震后的模样———那刀劈般崩裂开的山体,竟然实现了自我修复!“这有啥子惊奇嘛!”住在山脚下河边一家福利院的李元贵告诉记者,“你不用替它发愁,山自会绿,水自会流。”

  自然的破坏力是骇人的,其自我修复能力同样令人惊叹。在灾区采访,目光所及之处虽然仍有断壁残垣,但大地上那一道道创口的愈合速度,总让到访者惊讶———这是一年前那片受伤的土地吗?

  地震之时,山崩水断,土地变形。一年之后,崩裂的山体复绿了,断流的河水开辟出新的渠道,大地的创伤渐渐愈合,折断的树木又从根部发出新枝,被埋在瓦砾中的籽实已经生发成大片的禾苗!

  5月1日,记者在四川平武县响岩镇同心村看到,田野里到处是娇嫩的新绿,那绿色是刚刚插下不久的水稻秧苗。曾经被山体滑坡掩埋的、开裂的土地,如今又“活”了过来。

  不仅在平武,在北川、在江油、在汶川,在陕西汉中和甘肃陇南,在所有耕地灾毁严重之地,绿色在一切可能的地方重新映入眼帘。随着这一片又一片绿色秧苗的生长,希望也在人们的心中生长。

  大地的自我修复能力令人惊叹,而人们对大地的修复能力则让我们肃然起敬。崩裂的山川和家园,因为人与大地的共同努力,正勃发新的生机。

  5月10日,从震中映秀通往县城汶川的生命线都汶公路再次宣告通车,这是四川汶川、理县、茂县等极重灾区恢复重建的大动脉;

  4月23日,四川彭州小鱼洞大桥正式合龙。这是彭州市小鱼洞镇、龙门山镇和旅游景区银厂沟与外界联系的惟一通道。大桥成功合龙,意味着到5月12日可以正式通车;

  ……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这样的消息在灾区时时可闻、处处可见。被地震破坏的生命线路逐一贯通,为大地的修复打通了血脉。血脉顺畅之后,脊梁更加挺直!东汽、二重、攀长钢……一个个重点恢复建设的大型国有企业在这片土地上傲然挺立。

  在德阳八角井,占地2600亩的东汽新基地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部分厂房已经开始调试设备,在汉旺废墟上坚持生产的主机四分厂等3个车间5月份将进行搬迁。新工厂不论技术装备、工艺流程还是经营管理,都会上一个大大的台阶。

  在绵阳江油,攀长钢公司抓住重建机遇,投入53.6亿元,将逐步把分散在4个乡镇的基地集中到总部周边,以改进生产流程、降低物流和管理成本。

  在四川长虹,地震并没有影响首条自主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等离子显示屏生产线的建设。4月22日,首批10余款长虹欧宝丽系列等离子电视在全国各地上市,标志着这条生产线成功实现量产。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灾后重建一年,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人们用双手创造出了一个个重建奇迹。

  龙门山下,四川彭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重建中调整了三次产业的比重,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门类在这个传统农业城市落地、生根。

  青城山下,重建催生了一系列农房建设的创新举措,10多种建房模式不仅让农民的住房水平大跨度提升,而且建房模式的创新思路已延伸到生产关系中,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使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更加丰富。四川省都江堰市五里村的杨惠英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家不仅会有近200平方米的住房,还将有数十平方米的底商房,届时她和儿媳妇就“又有房住又有事做了”。

  蓥华山下,以磷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四川什邡市开始思考,当地的环境能否继续承载污染重、能耗高的重化工产业。于是,他们一方面把磷化工向精细化工提升,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新兴产业。什邡市工业经济局局长李先辉说,北京援建的“京什产业合作园”定位为生态园区,将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使这座化工城市天更蓝、水更清。

  即使在四川受灾最严重的北川,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种新生的力量。在原县城的南大门,新落成的吉娜羌寨依山就势、垒石而建。在擂鼓镇,总投资6亿元的中联水泥厂工地上机器声隆隆。走出大山,在安昌镇以东2公里处,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建设一个新北川”7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将建成新的北川县城。工地上,打桩机震响,挖掘机轰鸣,拆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大规模的新城建设马上就要展开。按照规划,到2015年,这座占地6平方公里、拥有5万人口的小城,将是一座具有浓郁羌族文化特色的宜居新城。

  大地震之后,这片土地承载着人们重建家园、奋发腾飞的新希望,继续坚定前行。

  2000多年前,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曾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都江堰水利工程,展现了人与大地和谐共处的奇迹,历经地震劫难,这一奇迹依然延续;今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创造着科学发展的新奇迹!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